評測詳情

中性

★ 當代經典史詩鉅著 兩性人之特殊視角 ★ 縱橫古今、纖毫畢見地探索人性玄機 ★ 榮膺2003年度美國普利策文學獎 ★ BBC評選爲21世紀最偉大的12部英文小說 - 主人公美籍希臘裔人斯蒂芬尼德斯“出生”過兩次:第一次是1960年在底特律,那時她是個女嬰;第二次是19 74年在密執安州,那時他成了個十四歲的男孩

按醫學報告,她/他是個罕見的“兩性人”,但是她/他的宿命,或者說人類共同的宿命是:必須選擇一種人生,或者是“他”,或者是“她”

這是一本如同史詩一般氣勢恢弘的鉅著,書中主角“卡利俄帕”與九位繆思女神之一同名,那位女神司掌的正是史詩

故事以一個希臘家庭三代人爲背景,他們從小亞細亞一處能俯瞰奧林比斯山的小村落逃難到漫天煙塵的底特律,見證了這個汽車城的光輝歲月,經歷了1967年的種族暴動,最後來到密歇根州一處名爲格羅斯角的郊區

少女初長成的卡利俄帕,卻發現自己生理上的發育比其他女孩慢很多,醜小鴨遲遲未能變成天鵝

而且,卡利俄帕在情感上的偏好也是喜歡同性好友,難道這真的只是源於女校的同性情誼,或是有某種深層的原因,就像她體內潛藏着的番紅花一樣,正在蠢蠢欲動?一次意外事件解開了卡利俄帕的身體之謎,把“卡利俄帕”變成“卡爾”,也揭開了源自祖父母甚至更爲久遠的家族祕密

沿着家譜溯流而上,追尋橫亙在兩個大陸數百年的基因宿命,這個回溯,不僅是身體的、一個人的存在上的,也是文學上的

這一切令《中性》同時彰顯出男與女、悲劇與喜劇、古典與後現代的雙重面目

以兩性人之特殊視角,以集大成之文學技巧,鋪陳一個希臘裔家庭在美國曆史長河裏的命運遭際,講述一位青春期少年艱難的自我身份認同過程,縱橫古今、纖毫畢見地探索人性玄機

. 我經常描寫一些有點怪誕的事物,我還總讓這些事物變得不再奇怪……當你讀到這個故事時,你會覺得變成一個兩性人是我們大家都有可能經歷的事,這種感覺和大家在青春期以及成長的感覺非常近似

我認爲這是一個象徵性的故事,是我們大家都非常熟悉的一種經歷

—— 傑弗裏·尤金尼德斯 . ◎ 評論推薦: 這是一本迷人的小說

尤金尼德斯花了九年寫成這本書,每一分鐘都值得

——《追風箏的孩子》作者 卡勒德·胡賽尼 底特律終於有屬於自己的偉大小說了

都柏林是從詹姆斯·喬伊斯那裏獲得的……底特律也從它本地生的孩子尤金尼德斯那裏得到了

——《底特律自由新聞報》 《中性》有兩面:一面是喜劇,一面是悲劇;這本小說把卡爾長大成人的故事變成一首喧囂的史詩,把性別錯置和家族祕密處理得既有趣又悲傷

——《紐約時報書評》首席書評人 角谷美智子 《中性》,是一本極爲豐富、規模宏大的小說——成功是它應得的禮讚

——拉什迪 《紐約雜誌》 《中性》是一本非常奇妙的小說,將會一再地令你驚奇

——美國國家圖書獎得主 喬納森·法蘭岑 不管你期待什麼, 《中性》都能令你驚歎……一首混雜的史詩……一種驅使你在一天內讀完,然後再讀一次的書

——喬納森·薩佛朗·福爾《炸彈》 這本書的長度感覺上就像它的作者的手臂那樣延伸得老遠老遠,把更多人物、更多生命都包含其中……但是它大部分是一件好奇、想象力與愛的偉大壯舉

——勞拉·米勒《紐約時報書評》 尤金尼德斯探討了人類最偉大的奧祕——我們是什麼,以及我們從哪兒來——並且刻畫了一個儘量既啓發人心又超越現世的故事

——《洛杉磯時報書評》 《中性》是最令人印象深刻的美國小說……尤金尼德斯創造了一首活力十足、能量極高的喜劇史詩

一下就非常易讀、能理解,且動人,《中性》成了少見的文化混血兒,一本令評論家驚歎的引人入勝之作

——《今日新聞報》 尤金尼德斯做了一件如此出色的工作,捕捉了同化的諷刺和交易,使得卡利俄珀進化成卡爾的過程一點也不覺得突兀,令我們對這個轉化過程感同身受

——《匹茲堡郵報》 《中性》似乎又是一個企圖囊括20世紀所有新聞事件的“記者式野心”的犧牲品,另一方面,這當然是小說而非報紙,它時常讓人覺得這是一部動人的、好笑的,同時又深具人性的作品

——詹姆斯· 伍德《歇斯底里現實主義》 在我的閱讀經驗裏,《中性》的迷人程度鮮有匹敵,它代表着“歇斯底里現實主義”在作者立場與讀者立場之間所能找到的最佳位置——那個經過精確計算的平衡點

尤金尼德斯多半對於對稱和均衡有深深的執念,因爲像《美》那樣的對稱結構,在《中性》裏不是一個,而是一打

——黃昱寧《歇斯底里簡史》


  • 勾經亙
    一個並不獵奇的雙性人主角,一個宏大的時代背景下,充滿人性的,柔軟的,中立的,真實可信的家族故事
  • 吉覓晴
    故事引人入勝,作者描寫得很細緻,一開始被具有希臘神話特色的移民故事開始,漸漸被雙性人的主人公內心世界所吸引,感覺沉重,甚至一度覺得他們離我們並不遙遠,對比我搜索的那些真實故事,卡利/卡爾是幸運的那一個,有深愛她的家人,短期迷失後找回自己,繼續找尋屬於他的愛,建造自己的世界
  • 邰寄雲
    希臘人移民底特律的家族故事,看到希臘人被土耳其燒殺搶掠,黑人打砸搶是美國大選期間的家常便飯,房子別墅怎麼好像也是隨便就買呢
  • 慕秀雋
    尤金尼德斯選擇“中性人”作爲敘述者,決不僅僅是爲了追求獵奇效果,更重要的是,那些在二十世紀中發生的種種大事件,那些困擾着人類社會的種種複雜問題,通過一個前所未有的獨特視角,被重新梳理、追溯了一番
  • 慕明達
    作者選取了“中性人”的視角來敘事,讀起來總是感覺怪怪的,貌似有些詞彙上的隱晦讓我有些看不懂,雲裏霧裏的
  • 司空子惠
    爺爺奶奶的戀愛還挺好嗑,裏面很多課題的探討都戛然而止,也符合這本書的名字《中性》,因爲包含了三代人的故事,所以也很像底特律歷史縮影,加上後半部分性別的塑造,很豐富很好讀很刺激
  • 宦青楓
    這本書的主題我非常感興趣,買實體書之前特意先看了點電子書,發現翻譯和註釋都特別糟糕,根本讀不下去了
  • 黎涵梅
    因爲書名容易和其他含義重合,搜索起來並不精準,本書更是幾乎沒有什麼關注度,期待以後有新的專業的翻譯或者找來原版再接着讀下去
  • 歐朵兒
    本以爲我看到的會是一箇中性人的遭遇以及心理變化,沒想到前半部卻是一部家族史故事集,這讓不瞭解美國曆史不瞭解希臘歷史的我讀起來有點枯燥,好在我對亂倫的故事有一點點興趣,把前半部分讀完了
  • 柴騰逸
    看了好多遍開頭終於讀下來 左撇子和黛的故事好看 移民的故事好看 後面講中性人和父母這代反而沒那麼有意思 三代人的故事 還行 值得一看
  • 陽佟柔雅
    在閱讀的過程中飛快磨練出一種耐性,對待如此洋洋得意不知所以的敘述,我只好說生命就是這樣拖沓又漫長,連鉅變的動盪也沉悶得毫無光彩,反覆迴旋的賣弄把一切變得遭透了,這就是美國人寫的東西,美國人就愛寫這些
  • 溫幼安
    很多細節和表達我覺得很私人,創作者選擇這樣表達是一種任性,在能力有限的情況下也是靠着這樣的真誠把臺子搭起來了
  • 包凝絲
    涉及歷史事件和醫學的很多章節寫得很technical,這是和Rushdie寫多代故事的不同,同樣的寫法還見過麥克尤恩,但是放在這個主題上倒沒有覺得那麼合適
  • 卜從蓉
    能讀完還是因爲寫得挺好看的,主題吸引我,但是45萬字讀完還感不到一種把拼圖完成的暢快,並不符合我原先的預期
  • 包白楓
    不過到第三卷寫死亡的部分開始有一些真實感了,開車路上“聞”到自己家的端午糉子尾巴里江米混着糉葉的香氣,然後是帝王谷砂石之上的建築羣的叢林聳立,後面是新世紀時蕃茄沙司買成番茄辣椒沙司的失誤又驚奇的味道,這種通感很神奇,好像被死亡串連成隱喻的小詩,在和某個人對話,不是通過語言而是直接獲得3.24)昨晚回來路上讀完的,從開啓主角視角就寫得愈發鮮活了,越往後越精彩;十分心水後記,讀了後記才知道前半部運用了神話的寫作手法,根本冇get到,以爲杜撰限制了水平;才知道作者爲了寫好這個角色查閱了多少兩性人的/近現代史的/習俗方面的資料,喜歡卡爾和奶奶最後那場精彩的“出櫃”
  • 嶽帥芳荃
    小說裏揉了很多時代洪流的大特色,感覺在性別問題的探討上不純粹了
  • 步慧穎
    讀了很久纔讀完的一本書,彷彿親身經歷了一場歷史變革
  • 淳于秋穎
    但主要核心是十多歲的孩子發現自己和他人不同,從剛開始要做自己又怕被人發現和對自己身體生理上的不認同到走出去經歷了種種,尤其是見到了被稱爲畸形的同類,被他們所思所想的影響和看很多有關身體生理的研究書籍,最後從心裏走了出來
  • 嚴綺玉
    看到最後突然覺得太好看了,個人,家族,國家的命運交織在一起,兩性人的視角,性別認同的轉化,一個希臘移民家庭,三代人的故事,每一個點都很吸引人的眼球,更何況交織在一起,這樣的故事怎麼會不好看呢
  • 魏瑞繡
    男主最後做的身份認同,不也是拼命逃離女性命運這個“制裁”嗎
  • 晏採珊
    買來很久終於讀完,敘述視角和設定挺有趣的,對尋求身份的自我認同的過程的思考和顧慮表達清晰,推薦語說有神話感,我看下來倒感覺是個體在生活中如何追尋自己的筆記,反覆強調的宿命感也就那樣,而且對中性的描寫
  • 倪吉欣
    從雙性人視角講性別認同,但題材又遠不侷限於此,有歷史做鋪墊,內容顯得厚重,很難相信出自美國作家之手
  • 蓬語柔
    “性別認同既不應由後天的文化教養所決定,也不完全是基因作用的結果,而只應是兩者折衷的結果
  • 聞人鵬池
    這個故事的主角和彩虹們的情況還不一樣,所以冷靜和理智的討論了模糊的性別在生理上和社會上遭受到的認同過程
  • 伏英叡
    一箇中性人,第三代移民到美國的人,就像他的性別帶來的困惑一樣,她是女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