評測詳情

額爾古納河右岸

《額爾古納河右岸》是一部描寫鄂溫克人生存現狀及百年滄桑的長篇小說,展示了弱小民族在嚴酷的自然環境和現代文明的擠壓下的頑強生命力和不屈不撓的民族精神,以及豐富多彩的民族性格和風情

本書獲得第七屆茅盾文學獎


  • 易雅惠
    大森林、馴鹿、民俗風情,很喜歡這種大自然與人類的融合,來自古老民族的生活方式,自由又危險
  • 逄懷蓮
    年度top必須榜上有名 鄂溫克族三代人的故事娓娓道來 對古老圖騰的崇拜 遊牧民族的自由生活 痛失的幼子的悲傷 時代變遷帶來的影響 我爲鄂溫克族的淳樸愛情感動 爲作爲媽媽也是薩滿的妮浩落淚 爲鄂溫克族善獵的男人們的結局唏噓 社會發展不能圈養馴鹿 遊牧民族也就該以天地爲家
  • 平冬菱
    文字太美了,啃食苔蘚的馴鹿、營地支起的希楞柱、跳舞的薩滿、曬着動物皮的架子,這些屬於鄂溫克族人獨有的的場景,伴隨着文字出現在我的腦海裏,太想到這裏去了
  • 景飛荷
    離開山林又迴歸山林的他們,割捨不下那片土地和充滿靈性的喜愛自由的馴鹿
  • 令狐晴曦
    書看了一半時,也想去大興安嶺,可真的去了,大抵也在看風景,誰又能好好傾聽一個民族百年的聲音,怕是再晚點,他們自己都講不清楚了
  • 步碧萱
    這個故事很宏大,混雜着無法阻擋的歷史的進程,一個民族的興衰,原始文明與現代文明的衝擊,也有着無數個人的感情,愛情,親情,友情
  • 謝芸溪
    其實本書的主題還是很不錯,現代化社會,這些山林之中本來的主人被社會定義爲了“邊緣人”,他們的文明,他們的習俗,都隨着風和河流而消失殆盡了
  • 隆承福
    “他說一個放下獵槍的民族纔是一個文明的民族…我很想對他說,我們和我們的馴鹿,從來都是親吻着叢林的
  • 蓋若星
    作者好像很賭氣的用“香草”和“毒草”表達了自己的歷史觀,可整本的敘述深度相比於《去吧,摩西》或者《百年孤獨》大概像是小學和大學的區別——這是作爲讀者對這樣好一個素材感覺到的最大的遺憾
  • 幸千凡
    有這麼幾本書都號稱自己是中國版的《百年孤獨》
  • 佘佴麗玉
    《額爾古納河右岸》,在文明邊緣,殘存母系社會遺留的痕跡,以一個百歲老祖母爲視角,見證了一個民族的興衰
  • 柳銳志
    高中的時候我很喜歡遲子建,那會我爸幫我訂的一本雜誌叫做讀書,裏面經常有她的文字,然後很奇怪有一段時間的作文,語文老師說你最近是不是受了誰的作品的影響,我說也沒有吧,就是我最近喜歡看遲子建的,她說難怪,然後推薦我看霍達的穆斯林的葬禮,"你會震撼的
  • 崔弘闊
    閱讀之前,因爲經常在高中閱讀理解題目中碰到作者遲子建的文章,不由自主地就作出了關於主題層面像是“迴歸自然”“敬畏生靈”的預設,本以爲紮根於自然的寫作或許對於靈秀之景的過度描繪,與陌生文化的初次摸索對讀者來說,可能會失之於無趣,但是在開始了閱讀後,就發現這是怎樣一種輕盈和緩而又一氣呵成的體驗呀,故事線索脈絡清楚,情節推進中每一個“鉤子”的放置,有效而又充滿着自然純樸的意味
  • 陰偉茂
    坦白講,一開始確實獵奇心理佔據上風,萬物有靈的直白表述確是帶來了十分震撼的效果,後來隨着熟悉了整個故事有關神靈的機制,往下情節發展讀者都可以預見,也算是一種閱讀趣味
  • 張心香
    真實的人物最後在尾聲中顯現,而後消融在流動着金光的河水裏,在自然面前表露熱情,即使困惑地走了彎路,自然依然會寬容地接納,足矣
  • 邢燦燦
    我算是一個沒有根的人 但是呼倫貝爾是我的故鄉 不管走到哪兒 我都會記得我們美麗的山 蜿蜒的河 遼闊的草原 白樺林 以及山上數不盡動物 鄂溫克 鄂倫春 達斡爾 都是我身邊的朋友 同學和夥伴 所以這本書讓我有特別深刻的共鳴 我們爲了現代文明付出了太多的代價了 這麼好的文化被我們弄丟了 再也沒有如此敬畏自然的民族了 也再也沒有適合遊牧的生態環境了 那麼有靈性的馴鹿被圈養 人也被城市“圈養” 想想可真是難過
  • 濮雅豔
    改變原有的環境不一定會讓人更幸福,敬畏自然,尊重實物發展的規律是人類應盡的責任
  • 胡悅遠
    遲子建這個模糊掉了時間感,不是《百年孤獨》式的濃烈、迷幻,而是一種淺嘗輒止的描述,回憶、民族、區域、故事全都是浮於表面的,第一人稱敘事彌補上了一部分整體感的缺失
  • 戈問風
    一本被網紅董宇輝爆炒的書,耐着性子花2天時間略讀了下,描述河右岸鄂溫克族的古老文化傳承,生存和自然的融合,也沒什麼深刻思想,讀了真白讀,浪費時間啊
  • 宗政暄文
    如作者在後記中寫道,這本書是她在三個月裏一氣呵成寫完的,我拿到書也是手不釋卷,一口氣讀完的,寫得太好了
  • 南門瑜然
    #RC之讀一本溫暖的書# 題材類似《邦查女孩》,講述棲居於山林的鄂溫克族如何與自然和諧共生,又如何應對他族的入侵和同化
  • 蒼代珊
    好喜歡和自然貼近的感覺啊……依蓮娜往返山城之間的糾結狀態像極了現在的我……
  • 喻驪雪
    喜歡這樣一本紮根於土地和自然的書
  • 屠凌蝶
    是一本讀完之後感覺心裏空落落的書,書中有太多的生與死,所有的悲傷都像安排好的,如期而至,自始至終,彷彿人這一生,就該如此,不斷地迎接到來,面對失去
  • 賈夜夢
    很想一口氣讀完,但實際上我只有每天在1號線上的通勤時間和睡覺前才能讀上一會兒,書中世界和現實之間的差距總是讓我擔心看得太入迷導致坐過站,好在沒有出現過這種情況,不過每次聽到第二聲報站再合上Kindle的殼的時候,我總忍不住嘆氣,好喜歡馴鹿和白樺樹和日月風雨河流山川,和自然
  • 太叔驪娟
    接連讀了兩本關於自然、民族、宗教信仰的書,上一本是《梅里雪山尋找十七位藝人》,一本是在2021到2022的跨年,一本是在2022的虎年春節讀完
  • 湛新霽
    在書中自然萬物是充滿靈性的,人的感情是炙熱濃烈的
  • 韓貝晨
    盛名之下不是我的菜~就不推薦了……結尾很倉促,人物很多,跨越時間也很久,但是沒有直觸心底,令人感動的感覺,感情感覺浮於水面~
  • 上官雪冰
    人與自然是可以有氣息連接的,而我們卻用工具一步步的砍斷了,原始的狀態下誕生的生命是多麼簡單快樂,如果不是文字喚起這種感覺,我已經想不到生命的快樂會是這樣
  • 袁修竹
    牧歌般的世界離我太遙遠,我卻不可遏制地對它抱有期待
  • 壤駟谷玉
    作者的人文關懷值得多給半顆星,那些鄂溫克人海量的專有稱謂、神話故事、生活細節…不知道要做多少事前的筆記和構思才能做到,所以很遺憾小說本身的敘述方式卻不在本人的閱讀興趣裏
  • 東門安嫺
    十幾個人物的身世放在近百年的時間跨度裏,竟很奇怪得沒有營造出史詩感;在流暢優美的敘述下,人物和動機、神話故事和現實之間都有很明顯的割裂
  • 邢如意
    讀這本書時彷彿進入了一個漫長瑣碎的夢境,夢中我不在人間,安靜溫婉的馴鹿頂着清風和明月,踏着春天的露水和冬天的冰雪,馱着一車車沉甸甸鄂溫克人的故事,穿過漫無邊際的白樺林向我走來,這些淳樸善良的人們用被神明親吻過的雙手,譜寫出了令人哀嘆又發自內心感佩的命運,關於死亡,關於生存
  • 許奧雅
    右岸逐漸從遺世獨立慢慢變成有人進入再慢慢轉變成人口的外遷,養育他們的森林也在漸漸消失,百年的變遷彷彿開了加速鍵,越走越快,部落的一代更新一代卻還是不可避免的面臨更多的死亡,而生命的死亡也宣告了文化的終結
  • 吳惜芹
    可能因爲比較敘述比較平鋪直敘,前半部分我讀的時候總是跑神兒,後來慢慢就被性格各色的人物吸引住了,尤其是依芙琳有她獨特的魅力,既愚昧又通透,既狠心決絕又底色悲涼,惡的純粹又善的純粹,她拿着藥給妮浩告訴她不必再犧牲孩子去救別人的時候,是全書最讓我感動的地方
  • 終康安
    我時常想人來世上一趟不止有一種活法,鄂溫克人的生活習性就是我們理解之外的淳樸,不知道現在的他們如何,希望能有一片淨土讓他們依舊安靜的生活
  • 陰運馨
    中國遊牧民族鄂溫克的生活在遲先生的筆下流淌出來,裏面的愛恨情仇,恩怨糾葛都是如此的純粹和諧,他們和自然的相處是如此的讓人動容,鄂溫克人粗獷外表下粹然實在是令人厭惡不起來
  • 嵇秀越
    遊獵 原始 純粹 沒落 難過 遲子建筆下的鄂溫克人是那麼真實 那麼令人神往 但現實生活中的東北已經找尋不到他們的蹤跡 一開始被那種完全不一樣的遊獵生活所吸引 跳神 馴鹿 打獵 這完全不一樣的生活讓我從一成不變的鋼筋混泥土的枯燥生活中短暫的脫離出來 心馳神往 想去過過這種靠打獵爲生的簡單生活 但後期更爲他們鄂溫克人的寬容與厚重所吸引 鄂溫克人慢慢死去 遷離 讓人倍感難過 砍伐樹木 現代生活慢慢的讓他們找不到棲息之所 最後的沒落是一種必然之路
  • 秋同化
    山林、河流、馴鹿、狩獵、遷徙給鄂溫克人帶來了與大自然和族人們愛恨交錯的羈絆
  • 慎雅惠
    這些外部變化影響着鄂溫克族人的生活,但是最迷人的還是鄂溫克人的文化,與馴鹿、熊、苔蘚、風、雪和陽光共度的自然生活,鄂溫克族人勇敢、忠誠、互助的價值觀,雖然沒有儒教文化等意識形態,但他們那帶有宗教迷信色彩的信仰將他們牢牢團結在一起,將他們與自然牢牢綁定在一起,雖然他們當中也曾有人動過私心,有過歪念,族人們雖在內心唾棄着他們,但仍然包容着他們
  • 蓬雅韻
    生活在中國最北方最寒冷地區的鄂溫克人,他們與日月共長自然爲伴,他們善良勇敢且強悍,他們的生命如冰雪般純淨,可在他們熱愛又嚴苛的生存環境中又是那樣脆弱
  • 景嘉穎
    民族的繁衍生息總是離不開河流,作者選擇了中俄邊境的額爾古納河,和生活在這裏的遊獵民族鄂溫克人,講述了他們經歷的滄海桑田的變遷
  • 桑幼晴
    敬畏自然的鄂溫克人的命運,和森林河流緊緊聯繫在一起,也不知是人的逝去和出走帶來了森林翻天覆地的變化,還是外面的世界走得太快,帶來了部族的失落
  • 滕修潔
    我也曾去過額爾古納河右岸,但是鄂溫克人的痕跡只能在博物館裏尋得了,茫茫無際的草原上,彷彿沒有現代文明的影子,但也沒有給“土著人”留下什麼停留和思考的餘地
  • 鬱天玉
    作者想寫一個民族的史詩,文明的傲慢,和文明衝擊下,一種生活方式的消亡,但落到文本上太乏力,沒有寫出深度
  • 顏芳蕙
    讚歎每一個寫作者都不容易,寫完這樣一本書付出了很多,這也是一個非常好的題材
  • 鄂燁燁
    筆力平庸,想寫自然史詩、人類的原始崇拜,但寫出來更像流水賬、春遊日記
  • 祁高朗
    比起現代城市的矯情和貪婪,這樣原始自然神祕的故事更被吸引
  • 歸海柔謹
    最後呈現在我們面前的不是一部具備史詩感的家族故事,而更接近一幅自然景物的速寫圖
  • 幹玲玲
    可這本書卻好看得讓人在沙發上坐了一晚上直至翻到最後一頁,結構和敘事能力真是好
  • 符安夢
    從讀第一句話開始,就深深扎進了這本書裏,讀到忘記時間,優美的文字寫下時代的變化、寫下鄂溫克族人的愛恨情仇,太妙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