評測詳情

鐵釘案

荷蘭漢學家高羅佩重寫初唐名臣狄仁傑傳奇 兼具中國古典文學雅韻與西方偵探小說妙趣 - □全新無刪減譯本 □高羅佩手繪插圖 □創作背景全解析 □譯者研究高羅佩多年,獨自擔綱翻譯,保證文風統一 - “大唐狄公案”成功地造就了“中國的福爾摩斯”,並被譯成多種外文出版,在中國與世 界文化交流史上留下重重的一筆

譯文版“大唐狄公案”計劃出版十五種,由研究高羅佩多年的 張凌擔綱翻譯並撰寫兼具學術性和可讀性的註釋和譯後記,但因爲是市面上僅見的一人獨立翻譯的版本,耗時耗力,故先推出五種(《黃金案》《鐵釘案》《湖濱案》《銅鐘案》《迷宮案》)以饗讀者

每卷配有高羅佩本人創作的插圖,古韻盎然,令人賞心悅目

- 《鐵釘案》講述676年,狄公調任北州縣令,破獲無頭女屍一案,角抵大師被毒殺一案,陸明猝死一案

之後被擢升爲京師大理寺卿

洪亮在辦案中遇害身亡

- ◆ “大唐狄公案”系列是高羅佩在世界偵探小說領域內開創的極其珍貴的一個支脈

——《泰晤士報文學增刊》 ◆ 寫過小說的漢學家不止高羅佩,但以小說而贏得廣泛聲譽的,唯有高羅佩一人而已

——嚴曉星


  • 漆雕同化
    要不是紅顏捨身相救,狄老爺卻也難至大理寺卿之職
  • 穀梁鴻遠
    對幾個女人的白描很有意趣,人生各異,命運相通,是什麼樣的聰靈美婦人,帶着幽蘭一樣的香氣,才讓狄公心生愛戀,每次見面都心旌動搖,卻只能發乎情而止乎禮
  • 韓澎湃
    讓狄縣令和一紅顏惺惺相惜,卻又不越雷池,真是讓人感嘆哀嘆
  • 長孫亦綠
    由於故事上大多不是原創,而是想辦法把把很多已有的公案串連起來,所以整體上的零亂、割裂感相當明顯
  • 範靜逸
    而在整體風格上,不是包拯鐵面無私勇斷權貴的爽感,也不是福爾摩斯層層推理演繹的快感,而是想營造一個狄仁傑有血有肉的普通人形象,無疑在斷案的可信性上大打折扣,一個時不時情緒化、心情暴烈的判官,轉天就明察秋毫揪出人犯實在是難以讓人信服
  • 麻峻熙
    這一本給人情感上的觸動更大於推理,自幼在身旁的人沒了,難得相逢紅顏知己沒了,可是人生這條路只能向前不能回首,對鏡時自己也已生出白髮
  • 殷靜淑
    而至親的死亡讓我們看到了一個疲憊、孤獨的狄公,他悲嘆到“凡有十分親近之人離世,你我非但痛失其人,且自身心內亦有一處與之俱喪矣”
  • 暨友珊
    三起案件的經過都能猜個七七八八,不過寫得最好的是氛圍,親近之人的離去,萍水相逢之人的情愫與坦承,和結尾的升遷悲喜呼應,讓人幾乎感同身受
  • 丌官建華
    高羅佩也難掩悲痛,寫了如下文字““凡有十分親近之人離世,你我非但痛失其人,且自身心內亦有一處與之俱喪矣
  • 鞠寄柔
    “凡有十分親近之人離世,你我非但痛失其人,且自身心內亦有一處與之俱喪矣
  • 華越澤
    “凡有十分親近之人離世,你我非但痛失其人,且自身心內亦有一處與之俱喪矣”,此一出自於但恩的《喪鐘爲誰而鳴》的金句,在後世得到了更爲廣泛的流傳
  • 阮華暉
    狄公家信中說:“凡有十分親近之人離世,你我非但痛失其人,且自身心內亦有一處與之俱喪矣
  • 萬鴻信
    這個查案的過程有點點社會派的意思,哈哈,但狄仁傑也太強運了吧,得力助手多不說,每一個幾乎都能“撞上”案子的關鍵線索
  • 隗凌春
    爲了洪都頭也得五星了,這本是第一輯最後一本,案子辦的很不容易,結尾也顯得很落寞,高處不勝寒啊,不知道狄公升官了會怎麼發展
  • 賈白安
    好喜歡這一本結尾的處理
  • 崔楚潔
    狄公完結撒花🌸最喜歡這本了,不止有狄公和各位手下的破案,還涉及到法制精神的抉擇,更有兩位形象飽滿的女性,棒棒的
  • 皇甫雅惠
    一不留神 先看了第一輯的最後一本 第一次讀偵探小說 讀到熱淚盈眶 當狄公說 秩序法度必須恢復的時候 …… 有一種理想主義者 一腔孤勇 奮不顧身向前的實在感 社會 世界 之於個人的意義 大概是這樣建立起來的吧
  • 梁妙芙
    到目前爲止最喜歡的一部狄公案小說,寫出了愛情小說的味道
  • 司馬癡凝
    覺得這本是第一輯中最好的一本
  • 柏凌春
    八月讀的,補上標記: 這本真是意料之中的結局,估計讀了辣麼多阿婆還是木有浪費滴,看到了好幾本阿婆的影子,蠻有趣的,也是讀到目前爲止唯一談到狄公情愫的一本,那種若有似無的“愛戀”挺有意思的,能感覺到這是個有血有肉有感情的“活”狄公
  • 沙吉欣
    最不能接受的是,最喜歡的配角在這本去世了,藍瘦香菇,唉~
  • 公冶向真
    第一輯最喜歡的一本
  • 鮑心遠
    看完了所有的五部最喜歡的依然是這一部,其次是迷宮案,再次是銅鐘案
  • 穀梁凝荷
    唏噓郭夫人之際遇,洪亮之死也令人惋惜
  • 龔秀越
    第一次讀外國人寫的中國古代公案,還寫的非常不錯,作者後記中將創作思路也寫出來了,對於人物形象的設定和描寫確實符合現代的口味更有人情味
  • 季安翔
    在探案中,狄公還少見地與郭夫人產生了某種情愫,即便最終變成了令人唏噓的悲劇
  • 万俟語蝶
    洪亮死了,猝不及防,這本看得真的心情複雜,更多是寫狄仁傑的心路歷程,案情確實有些草率了
  • 婁樂兒
    我在這本書中看到了一個更血性情義的狄公,即使有所謂的偵探小說二十準則不應該在書中讓偵探有曖昧的情愫,可因爲這樣的加入我更覺得整個狄公的形象豐滿了起來
  • 卓曼彤
    人世如潮永無止息,而我卻想退步抽身
  • 譙笪子墨
    人世如潮奔涌向前,而我已是不復以往
  • 孔千凡
    "人世如潮奔涌向前,而我已是不復以往;人世如潮永無止息,而我卻想退步抽身
  • 冷歌吹
    狄公終於遇到了紅顏知己,可是紅顏已去,四個老夥計也只剩下了三個,塵埃落定頓生歸隱之心——“人世如潮奔涌向前,而我已是不復前往
  • 農芷若
    人世如潮永無止息,而我卻想退步抽身”
  • 萬璇璣
    『人世如潮奔涌向前,而我已是不復前往
  • 宮谷楓
    狄仁傑每每在完成定紛止爭之後,暗生退隱之心;此作遇上紅顏知己,卻也只能空留遺恨,譯者將一段心理活動譯成“人世如潮奔涌向前,而我已是不復以往;人世如潮永無止息,而我卻想退步抽身”
  • 裴採藍
    “人世如潮永無止息,而我卻想抽身而退”
  • 欒蓉蓉
    “人世如潮奔涌向前,而我已是不復前往
  • 孟初雪
    ‘人世如潮奔涌向前,而我已是不復以往
  • 紅飛航
    去年讀過,這句話依然印象深刻:人世如潮奔涌向前,而我已是不復前往
  • 毋飛虎
    在鐵釘案中出現了不少金句,其他讀者也都有提到,不過個人最喜歡的卻是裏邊的一首詩,並不是這首詩寫得有多好,而是這首詩所配合的情境,這首詩每一次出現的節點,尤其是狄公和郭夫人的懸崖訣別,此處再一次提到了那首詩,真有種詩、景、人、情、四合一的美妙感覺
  • 滿西華
    很多的情節都在預料之中,拳師的死倒是出乎人意料,一直以爲是郭夫人所爲,畢竟纖細的身材很容易喬扮成男裝,茉莉花茶又和拳師死時喝的毒藥有關,還喜歡養貓
  • 米梅風
    鐵釘案的推理和作案動機很有點迷
  • 儲水卉
    對角色的細節處理很令人意外,如在鐵釘案中郭夫人自盡洪都頭的意外致死和狄公的升官形成了一種戲劇性,頓生感慨
  • 計英叡
    鐵漢柔情的狄公、溫柔智慧的郭夫人、忠心耿耿的老僕、左膀右臂的馬榮喬泰陶幹,在鐵釘案中都讓我心疼了一遍
  • 石偉茂
    之前不知道《鐵釘案》是最後一本,這感覺就像你讀馬修·斯卡德,結果擡手第一本抽了《繁花將盡》……說起來狄公某種程度上也很“硬漢”呢
  • 成雲英
    早先讀其他版本的狄公案,看到狄公一行人各自歸宿還未讓我感到心痛,如今看到《鐵釘案》,洪都頭慘遭毒手,郭夫人跳崖自盡,狄公雖加官晉爵,身心卻蒼老了十歲――卻是十分動容
  • 西門瑾瑤
    2020.08.08 這本案情還算蠻簡單的 洪亮之死真的是太讓人難受了 郭夫人真的是集女子美好於一身 這本之後 狄公被任命爲大理寺卿 好奇後面的情節會如何處理 看後記說會縮短篇幅 我倒覺得這樣的篇幅正好啊 好讀
  • 敖浦和
    郭夫人的死還在心頭洄涌,這個時候,狄公驟然升遷,縱然是喜事,那死的悲抑摻雜着,低嚥着……狄公被新進的官員所環繞,與舊日的僚屬只能遠遠一望,笑也是慘淡
  • 濮陽雁蓉
    鐵釘案裏郭夫人提醒狄公也暴露了自己謀殺前夫的手段,放在現代就是正當防衛,可惜古時的男權社會律法
  • 巢智美
    挺好看的,從文本到插圖,都非常古代中國了,但仍然可以從中找到外國人的端倪
  • 何飛羽
    第一輯裏個人最喜歡的一本,情節緊張刺激,可惜洪亮下線了,後記二傳授小說創作祕籍,很好看
  • 慕容盼香
    與同系列的前四本一樣,本書仍採用從中國古代筆記中選取素材作爲主體案情的方式進行創作,既保留了公案小說的風格,又增加了懸疑和趣味,且相較於前作,本書故事更加曲折精彩,此外,文中用七巧板拼成的圖案作爲死亡訊息,頗具特色,讓人眼前一亮
  • 宇文問柳
    在飛機上被高羅佩硬控三小時,直接看破防了;第一輯的最後一本已經有了大結局的意味,後記裏面提到這是最後一本他參考舊時案件寫的小說,之後的故事基本都是純原創了,結尾狄公當上朝廷命官,隨從們不敢上前侍奉,我彷彿看到雪天裏的三人從臺階上走下,相伴走向酒館,說着“各位兄弟,有一樣東西總會陪在你我左右
  • 巫馬從露
    還有所有案件的女性死亡都是赤身裸體,高羅佩看樣子對裸女情有獨鍾啊~關於離別和事物的變遷,凡此種種皆是過往了~
  • 桓惜兒
    比如所有插圖裏頭的裸女身材都太曼妙了,這在春宮圖裏估計都找不到
  • 霍陽嘉
    小說中圍觀百姓對狄公的輿論壓迫讓高羅佩在後記裏抒發了一通法治精神高於官僚權力的感嘆,他一定是對我國的司法運作有什麼誤會
  • 鄔依雲
    在行文風格、表現手法、人物聲口甚至其中蘊含的有些陳舊的價值觀等方面都頗類中國古代公案小說,而案件則多取材於古代筆記或話本小說,雖富中國傳統特色,然而案件本身的懸疑性則差了一些,甚至於其中的關竅往往一覽無遺,並沒有其他推理小說跟隨故事的起承轉合抽絲剝繭的樂趣
  • 慕容涵梅
    文裏“人世如潮”那段和譯後記裏提到的《喪鐘爲誰而鳴》一詩都挺喜歡
  • 扈文敏
    三個案件都與男女之情相關,取材於中國古代公案小說,對古人的婚姻觀、先祖崇拜都有所展現
  • 乜靈萱
    其餘妙處在後記1中,作者都驕傲的提到了
  • 毋傲冬
    系列一之末本,也是狄公最動情的一本,洪都頭有點突然哪;另有一事不明,何以每本都需一幅裸女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