評測詳情

與羅摩相會

★科幻歷史上真正的神作! 科幻三巨頭阿瑟·克拉克不朽的傑作

★史無前例,橫掃雨果獎、星雲獎、軌跡獎、木星獎、英國科幻協會獎、約翰•坎貝爾紀念獎6項科幻最高大獎

★關於與外星文明接觸的終極構想,影響《三體》《星際穿越》《降臨》《異形》《星際迷航》…… ★人類從未真正了 解宇宙,但從未停止探索

- 一直以來,人類偏安於宇宙一角,自以爲是宇宙僅有的文明

直到有一天,人類迎來了第一個外星文明…… 2131年,人類的活動遍佈整個太陽系,一艘龐大的不明飛行物闖了進來

科學家以印度神話人物“羅摩”爲它命名,在經過觀測之後,科學家發現羅摩其實是一個空心圓柱體,於是派遣一艘飛船與它相會

人類還不知道的,他們探索的文明遠遠超過了自己的認知

- ◆入選權威雜誌《軌跡》雜誌有史以來最偉大科幻小說榜單

◆入選權威媒體美國國家公共電臺(NPR)有史以來100部最偉大科幻、奇幻小說榜單

◆引領劉慈欣、特德•姜走向科幻道路的經典之作

◆劉慈欣:《與羅摩相會》是太空科幻的經典之作,引領我走上科幻之路的作品,其帶來的震撼至今難忘

◆特德•姜:阿瑟•克拉克和阿西莫夫的作品,讓我走上了成爲科幻作家的道路

------------------------------ 【媒體推薦】 - ◆克拉克讓人頂禮膜拜,《與羅摩相會》讓我們體驗了一次與外星人令人膽寒的接觸

這本書並沒有告訴我們全部故事,但這種創作卻是科幻小說中最具想象力的

——《紐約時報》 ◆阿瑟•克拉克的《與羅摩相會》是真正的經典

——《泰晤士報》 ◆只有天才才能寫出克拉克這部耀眼的作品,精彩的太空探險故事

一部完美的科幻小說

——《科克斯評論》 ◆在克拉克誕辰100週年的今天,克拉克仍然是無可置疑的科幻小說之王

克拉克是一位能夠提升你的想象力的作家

——《衛報》 ◆《與羅摩相會》體現了科幻小說創造想象世界的能力,整部作品就像一套宏偉的造物主設計圖,展現了一個想象中的外星世界,其中的每一塊磚都砌得很精緻

同《2001:太空漫遊》一樣,外星人始終沒有出現,但這個想象世界本身已經使人着迷,如果說凡爾納的小說讓我愛上了科幻,克拉克的作品就是我投身科幻創作的最初動力

——劉慈欣 ◆《與羅摩相會》是太空科幻的經典之作,引領我走上科幻之路的作品,其帶來的震撼至今難忘

——劉慈欣 ◆阿瑟·克拉克是歷史上最偉大的科幻小說家

——艾薩克·阿西莫夫 ◆阿瑟•克拉克和阿西莫夫的作品,讓我走上了成爲科幻作家的道路

——特德•姜(《降臨》原著作者) ◆克拉克給了我們一種全新的視野,讓我們看到人類從地球搖籃向自己在星海間的未來張開雙手

——斯坦利•庫布裏克(美國著名電影導演)


  • 歐陽芳芳
    這本書想讀“明白”,是有一點門檻的,由於把羅摩設定成特殊的自轉的類圓柱體,諸如科里奧利力、柱面海、中轉軸之類的特性,不是軟科幻的想象力就能立刻想通的,反倒是適合拍成電影展現,可是從情節上說或許劇情又不足飽滿到拍成影像
  • 陸碧萱
    對描述的格局和空間感都歎爲觀止,但基於我貧瘠的想象力,對一些具化的描寫並不能理解到,所以是一本"好"但並不"好看"的書
  • 凌丹山
    但也真適合改編成電影,有太多細節描寫,好想看到羅摩內部的還原畫面啊
  • 閆法貝晨
    很巧讀這本時白天在爬吳哥窟的神廟,晚上看書,不管是小吳哥的天堂還是巴方寺的臥佛,陡峭的石階人攀爬時必須五體投地般地小心惶恐,這跟進入羅摩爬出羅摩的感覺何其相似
  • 鮑端靜
    人們最初進入黑暗的羅摩內部時能夠真切地體會到“巨物恐懼症”是什麼感覺
  • 百家半雙
    但我覺得克拉克在創作時,只是爲建造一個羅摩世界,人物只是陪襯
  • 沙思柔
    主要是實在對於羅摩內部的樣子想不出來,但是的的確確看到了許多在日後的電影,書籍裏看到的科幻元素,以及,我簡直愛死了很宏大的宇宙觀
  • 農小星
    節奏緊湊,讀上就捨不得停下來,想象力壯闊又有種強烈的現實感,無論是喜歡考古還是喜歡戶外運動,居然都可以在這本科幻裏獲得同樣程度的滿足感,簡直想打六星
  • 祿醉香
    一部難以形容且區別於之前所有科幻作品的小說
  • 彭凝雪
    羅摩文明建築的宏大與情感上的藐視不影視化很難直觀傳遞出來,還是期待一下電影吧
  • 許和韻
    磕磕絆絆讀完,實在算不得刺激,但依然有震撼,也可以看出克拉克對劉慈欣三體的影響,全書最驚豔情節當屬人類的自作多情
  • 第五承運
    《與羅摩相會》是對人類中心主義的無情嘲諷
  • 袁贊悅
    《與羅摩相會》大概就屬於那種你看完後會拍案叫絕的作品,全文沒有出現一個外星人,卻始終讓你有一種望塵莫及的敬畏感
  • 晁白亦
    "羅摩繞着太陽越飛越快……而它已經給出了最後的、近乎鄙夷的證據,證明它對這個被它大爲驚擾的世界毫無興趣……如此徹底的漠視,比任何蓄意侵犯還要惡劣
  • 束玄靜
    再版之後,我們所熟悉的譯名《與拉瑪相會》改爲《與羅摩相會》
  • 魚春柏
    徹底的漠視比蓄意的侵犯更叫人受辱,在浩瀚的宇宙空間中我們以人類爲參照系確立智慧的座標,然而卻時常忘記在蒼茫的時空標尺之下也許根本沒有我們費盡心機的種種建構的一席之地
  • 夾谷紫萍
    後面部分看的快速帶過,這本書需要很強的空間想象力,不停想象,才能感受到‘羅摩’異世界的波瀾壯闊、瑰麗神奇
  • 符語蝶
    如此徹底的漠視,比任何蓄意侵犯還要惡劣
  • 韶翠琴
    “羅摩人究竟什麼樣,他們的目的是什麼,人們仍然毫無頭緒
  • 舒雍雅
    探索未知迎接未知尊重生命包容不同,這纔是科幻的意義呀
  • 冉立羣
    人類懷着好奇登上羅摩,觀察它研究它,被它吸引又目送它離去,見證它的白晝升起與黑夜降臨,羅摩是太陽系中神祕的過客,是留給碳基生命的永恆之謎,也許屬於我們這條時間線的羅摩也正在奔向太陽的路上,也許有一天我們也能與生機人相遇,太美了,在最接近太陽的地方,羅摩人的夜晚降臨了
  • 衡俊美
    2012年讀了胡瑛譯的《與拉瑪相會》,9年後 “拉瑪” 更名 “羅摩” 後重讀,感受完全不同,增強了生命的未知神性…感謝友鄰「並不曾」的順滑翻譯,把 “羅摩” 最原始的本意迴歸它自己
  • 言福安寒
    放下作爲人類的自戀與對於外星生命的憧憬和敬畏,阿瑟.克拉克以全篇未有外星生命出場的故事照見了人類自身的渺小與自大
  • 酆玲玲
    浩瀚的宇宙與渺小的人類
  • 葉清俊
    我們帶着在地球上習得的理論,試圖去解讀宇宙,最終卻發現自己如螻蟻般拙劣,外星文明甚至對人類不屑一顧
  • 米靈陽
    在更高維度的文明面前 ,人類地球如螻蟻般渺小
  • 庾幻露
    十分精彩的作品,像克拉克的很多作品一樣,留下來很多謎團,但是作者並沒有想解密的意思,可能這就是他想表達的:宇宙中的人類是太渺小的存在,但是又意識不到自己的渺小,因而十分自大
  • 成飛薇
    宇宙之大如同阿瑟克拉克的想象力一樣令人望塵莫及,而人類的渺小和勇氣也令非常值得在此基礎上大書特書
  • 龔靈溪
    你以爲這個遠古而高級的外星文明是來侵佔你的家園嗎,深入它的腹地人類如同螻蟻般的探尋只能換來徒勞,人家只是路過並且順便利用太陽加個油而已
  • 懷清婉
    整體故事非常的簡單,節奏也比較平緩,要說小高潮可能就是營救傑米和破壞水星人的炸彈了,可能自己讀的科幻作品比較少,所以這部被衆多科幻迷奉爲經典的神作,我感覺一般,大概自身缺少對宇宙未知文明的敬畏,不過想到這本書的成書時間那麼早,人類的外太空探索尚未成型,所以能構思出如此作品,依然使人嘖嘖稱奇
  • 居佳美
    當羅摩漠然的衝出太陽系的時候,那種宇宙浩瀚,人類渺小的感覺無法形容
  • 貢晗玥
    也許是自身想象力有限的緣故,面對大量的場景描述,還是覺得有個圖就會更容易理解,整體故事的描述人類與外星科技明顯是不對等的,就像書裏面講的人類與白蟻之間一樣,除非白蟻真正威脅到人類,否則人類不會理睬白蟻,而對於外星科技來講人類的到來就像白蟻,外星科技會根據自己的原計劃進行推進,人類所有的活動都被無視掉,可見自身的渺小~
  • 麻傲冬
    【編輯贈書,認識譯者】這本書曾一度把科幻的style提高到一種新高度——面對宇宙,人類渺小到連開口的 資格都沒有
  • 譙笪華茂
    我已經想到如果是阿西莫夫會怎麼描述男主角的心路歷程了:一個被前妻拋棄的男人,在一種近乎瘋狂的想要挽回的絕望與執拗中將自己送上太空,每天給前妻發送一段表白,最終在羅摩離去的時刻終於獲得內心的平靜
  • 鹹語夢
    阿瑟-克拉克一貫的“高級智慧生物碾壓人類”戰略,這艘羅摩和《2001太空漫步》裏的黑色方碑一樣的寓意
  • 屈沛凝
    阿瑟·克拉克的經典作品,想見外星人,先見外星物,比起2001中神祕的黑色石碑,這裏的羅摩有比較具體的刻畫,像用旋轉離心力代替重力等設定,被後來很多科幻小說所借用,三體中的水滴也算是迷你版的羅摩了吧
  • 江山菡
    看膩了科幻作品中外星文明對地球的惡意之後,這部作品中高等文明對我們不屑一顧的態度真是難能可貴,因爲這激發的是知恥而後勇,而不是畏懼和恐慌,這也是那麼多年之後,克拉克的作品依然常青,即便將來其中的部分預想已被實現甚或落後,但引導人類前行的力量是我們一直愛它的原因
  • 車湛藍
    沒有預想中那麼神,前頭平淡無奇,大段的場景描寫讓人生厭,只有結尾的猛然拔高保持了阿瑟克拉克的一貫水準
  • 熊英媛
    太宏偉了,不敢想象我在小時候讀到這本書會如何,也許像諾頓船長一樣,滿足之後是無盡失落
  • 邵霞飛
    結尾一句暗示令人毛骨悚然,但查了一下續集似乎重點都放在人類間的那點破事……不是很感興趣
  • 容朋興
    未知纔是最令人恐懼的——羅摩人不論幹什麼,都要好事成三——對我來說到這裏就足夠了
  • 姬幼晴
    羅摩人“好事成三”的設定可能來自印度教三大主神,或聖三位一體,但克拉克的宗教感並不依賴文化指涉,更多是靠紮實的奇觀體驗,對恢宏尺度(弧形平原、柱面海、近日點變軌景象)和物理細節(重力變化下的螺旋軌跡、三足機體自轉式移動、雷暴對空氣/廣播/人體的影響)的想象,體現文理貫通的卓絕素養,克拉克也是我讀過的科幻作家中,比較能跳出人類本位的,他不排斥展現人類政治危機,比如聯合行星,但更重要的,是心智被激發的時刻,神祕、敬畏、又略帶感傷
  • 鍾曼寒
    羅摩人不管幹什麼,都要好事成三
  • 厲寒荷
    羅摩人不論幹什麼,都要好事成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