評測詳情

唐詩的讀法

當代著名詩人西川研讀唐詩的力作,以新穎獨特的視角、直率大膽的寫法,帶你回到唐人的寫作現場,探求古人創作的祕密

本書不是對唐詩的全面論述,而是詩人西川針對當代唐詩閱讀中存在的種種問題,從一個寫作者的角度給出看法,同時希望爲新詩寫作和閱讀提供參考

西川的研究方法是回到唐代,就是置身於唐代的社會生活方式、唐人的寫作現場,回答了“唐人怎樣寫詩?是否如我們這樣寫?爲什麼好詩人集中在唐代?詩人之間的關係?”等一系列問題

這本小書更像是一個引子,引發我們更多的思考,引領我們走入更廣闊的唐詩世界

我可以說近二十多年以來沒有讀過這麼好的文章,這是心裏話,剛開始西川把文章發給我看的時候,我除了敬佩以外感到的是震動,我認爲這篇文章是一個大突破

——李陀 我覺得我們中華民族的文化,雖然是千年文化,實際上斷裂感非常強,某種意義上來說我們還是一個無根的年代,怎麼樣打通古代和現代之間的話語,通過詩歌,特別是西川做出的努力非常好,一下就讓我們感覺到古代並沒有那麼遙遠

——寧肯 民間經常說“招魂”,我覺得西川的讀法比“招魂”還厲害,他把很多古人復活了,把他們閱讀的上下文環境、他們和時代的關係、和其他典籍、其他詩作和語言的關係,包括和佛經翻譯的關係、和俚語等社會實景風景的關係都做了一個勾連,在這個過程中把這些人從我們認爲已經塵埃落定的、冰鎮的狀態中讓他們復活

——歐陽江河


  • 山秀婉
    買這本書是爲了看作者作爲詩人對於唐詩異於古典文學教授的心賞,更渴望看到詩心的妙悟與靈感
  • 溫朗寧
    西川意不在唐詩,而在唐詩背後的東西,唐朝的政治與歷史背景、社會與文化、唐詩的創作環境、詩人之間的唱和與關係等
  • 禹夜綠
    作者無意於對唐詩進行純文本上的細讀,而是從唐詩背後的社會文化環境、人際關係網絡與審美情趣意蘊等方面,淺談自己的獨到見解
  • 牧明鈺
    寫作非常輕盈,一氣呵成,融會貫通,足見作者的歷史文學功底,其實是追根溯源,論述唐詩的形成,傳承以及對後世的影響,給置入神龕的唐詩除魅,不過名字可以起得更貼切一些,唐詩並非橫空出世,有魏晉文獻的參考,以詩歌取士的制度影響形成獨有的進士精英文化,佛教偈語的演化,白話詩的意境,以詩入歌滿足歌舞需要,以及安史之亂後改變了“國際化”的審美情趣,轉化爲追求儒學審美的詩歌形式,爲宋儒文化作鋪墊,作者學貫中西,把寒山之類的顛僧形容成嬉皮士,非常形象,找到中西的共通點也便於讀者理解,對幾個詩人風格的形容非常到位,李白是音樂性的,杜甫對歷史,個人,自然時間的交融,杜牧的空間想象力,李商隱作爲晚唐詩人的典型,傷春悲秋,以古喻今,借今憶古,時常在過去現在和未來之間徘徊,對“抑李揚杜”進行翻案,觀點非常大膽通俗接地氣
  • 柯靈秋
    而唐詩的不可再生,也並非由於後代詩人的才力不如唐朝詩人,而是因爲產生唐詩的環境改變了
  • 柯夏容
    唐詩也不只是名家名篇,它背後有更多的詩人們,他們各有不同的性格,人生閱歷,人格色彩
  • 鬆長卿
    唐詩不再只是精美的作品,它的背後是那些囿於困局或意氣風發的活生生的詩人
  • 解麗華
    作爲一個詩人,西川沒有去談唐詩的審美,而是談唐詩在唐代的「當代性」,所以這書不是什麼入門導讀,而是一篇論文
  • 謝鵬海
    一些觀點贊同,比如他一直說如果你要真正讀懂唐詩欣賞唐詩就得儘可能靠近唐人的那個世界,也有些觀點沒什麼意義也講不清楚,比如說唐詩三百首能不能作爲討論唐詩的標準材料,另有的大部分的觀點,顯得武斷而且形跡可疑,畢竟這只是發在雜誌上的一篇文章,不是正式的書,只能點到即止,卻因爲學術水平、審美境界的高度關係,不能一擊即中、言簡意賅
  • 明代芹
    文章數次懟了張定浩(「既見君子」),我明白西川對那種“我心悠悠”式的今人讀詩法的厭惡,作爲文章來說這種懟也無可厚非,但是就這麼變成了一本書,不自覺就給人一種心胸狹窄的印象
  • 洪忻暢
    更像是一篇長論文,作爲一本書有點不太夠
  • 令狐柔潔
    西川是我心目中不多幾個真正有資格對這個問題發言的人,一是讀書夠多,學養淵深,搞定傳統的外部研究綽綽有餘,二是本身即是自成一家的當代詩人,對詩藝別有會心,擁有其他研究者以爲自己具備具備卻不具備的內部視角
  • 弓晶晶
    正如我們不能因爲某些史料細節上的錯誤,就否定很多海外中國研究論著在視角和方法上的創新一般,對這本小書的價值,同樣不應該漠視
  • 鬱念雁
    作者讀唐詩的心得,視角獨特,其主張要理解唐詩的鼎盛,理解詩人的創作風格,就要回到唐朝的情境中去
  • 盛飲香
    後面的論述則越發不可讀,缺乏創見且多毛刺,例如同一人詩風既有豪邁又有婉約,作者徒自感慨萬千,例如竟從李商隱想到林黛玉,論述也愈發鬆散且一派老氣,不像是當代人做的研究
  • 隆雨石
    西川也許根本沒有給大家剖析詩歌本身的想法,書名也許叫“唐朝的詩人和他們所處的時代”更好些,我挺看的進去的,之前的那本廣受好評的《詩唱大唐》卻讀不進去
  • 藺泰平
    唐朝詩人對現代人而言已是過去式,但是他們也並不只是書本上的名字而已,是存在在歷史中的一個個活生生的人,有喜怒哀樂,有交往,是這樣才構成了大唐
  • 邱亦絲
    關於韓愈的“以文字處理當下生活的涉險勇氣和雜食胃口”一節,有些收穫
  • 舒初雪
    李白詩解放精神,呈現宇宙氣象,極富音樂律動;杜甫詩着重於當代性,使個人、歷史與自然時間交疊融匯;王維詩以景寓情,借景抒情,蘭心蕙質,涵泳大雅;白居易詩具有虛無主義精神,享受人生,閒適淺白;韓愈以文爲詩,文以明道,扣住當下,雜食胃口;杜牧博學豐贍,亦文亦武,亦剛亦柔;李商隱抑鬱敏感,借夢與憶,以古喻今、以今爲古,從明日回看今朝;王梵志詩以拙爲巧,用俚俗趣味寫佛教智慧;寒山詩看破紅塵又勸善醒世
  • 馮芳澤
    “古人並非高不可攀;我們從當下出發,只要能夠進入前人的生死場,就會發現前人的政治生活、歷史生活、道德麻煩、文化難題、創造的可能性,與今人的狀況其實差不了多少
  • 汝鄢之雲
    但在當下,忽然哪天化工廠爆炸,石油泄漏,地下水污染,股市崩盤,你寫詩試試,你寫不了,因爲你那來自他人的、屬於農業文化和進士文化審美趣味的、模式化了的、優美的、書寫心靈的所謂“文學語言”,處理不了這類事,因爲你在語言上不事發明
  • 周冬菱
    西川氣度談唐詩 斷非講煉句之工拙 亦不僅論格局之精深 實借唐詩窺中央帝國英姿青年時文化生態. 須知寫詩本是唐朝文人習以爲常生活方式 詩謁公卿又是揚名聞達重要路徑 唐宋大變前傳統文化絕非進士文化鐵板一塊(今人所熱衷鄉紳文化又屬其下端) 故:杜甫稱詩聖是儒家勝利 儒家底色混道家氣質纔是李白 正統儒家韓愈認出李杜拓正文脈; 跳脫進士話語唐詩則首推王梵志&寒山 佛家信仰之王維可稱二流詩人至高 名門多面士族杜牧與自吟才命兩相妨李商隱爲晚唐畫上句號. 有唐一朝爲唐詩昌盛亦付出代價 文人流連抒情浪漫 而乏體系結構思考之大思想家 若漢之賈誼/董仲舒 宋之二程/朱熹 明之王陽明/李贄 甚而明末之顧炎武/王夫之等. 出版社&編輯太糟 減分不少
  • 畢依然
    ”這個問題非常好,但是西川解答的方式是“一旦瞭解了一個時代詩人們之間的看不慣、較勁、矛盾、過節兒、冷眼、反目、蔑視、爭吵,這個時代就不再是死一般的鐵板一塊,就不再是詩選目錄里人名的安靜排列,這個時代就活轉過來,我們也就得以進入古人的當代
  • 廉訪曼
    行文十分注水,很多偽命題和廢話(第一次看見「呵呵」二字作為一個句子出現在正規的文章裡
  • 張俊逸
    口水文,文字差,作者心量小(連懟張定浩處),又太自以爲是(太多處)
  • 翟陽朔
    國學大忽悠遍地的當下,總算有了一種可信有趣的唐詩讀法
  • 宰父雨安
    我給四分是因爲西川自己是詩人,他的詩歌觀毋庸置疑地影響了他對唐詩的讀法,但是這樣的讀法非常還原唐詩可能的樣子,同時,他還推薦了韓愈,算是打開了新的眼界吧
  • 雍經亙
    或者學葉嘉瑩吟誦,或者學歷代詩論進行疊加,不管怎麼樣,唐詩作爲沃土,如何耕耘,如何成長出自己的讀法,或許西川嘗試走一條新路
  • 拓跋子惠
    有些評論說錯了,這本書其實不是入門書,反而適合有基礎的人看,至少完整讀過5個版本的古代文學史,可能才更能領會西川這些關注點的精要,否則會陷入糾結西川表述態度是否謹嚴的歧路
  • 令狐思卉
    畢竟喜歡詩歌,纔會去詩歌,詩歌真正的還是興羣觀怨,可以從中找到自己對於詩歌的感覺就好
  • 南宮陽霽
    西川這本《唐詩的讀法》是口袋書那種開本,適合地鐵上讀
  • 公良聽荷
    本以爲《唐詩的讀法》這樣的題目會着眼於具體詩詞的解讀,但這本書更多是從作者理解的大唐氣象出發
  • 索運晟
    “讀法”,在西川這裏,不是讀解和誦讀之法,而是一種態度、一種視角、一種進入的途徑
  • 壤駟振華
    這沒有什麼不好,畢竟唐詩賞析辭典已經足夠了,沒有必要再去做一個西川主編的唐詩賞析出來
  • 凌子愛
    書名叫做《唐詩的讀法》,其實是“另一種唐詩的讀法”
  • 董小之
    作爲詩人,西川對唐詩的讀法自然不能作爲按圖索驥的教材,而是有他獨特的觀察視角
  • 尹盈秀
    按西川老師的讀法,我還得再讀唐詩一千首,還得讀宋明清詩和外國詩歌
  • 莫銳立
    西川這本書,個人覺得當代詩人裏面解讀唐詩較喜歡的一部~
  • 東門忻忻
    不懂詩歌,不懂詩歌評論,西川對於唐詩的閱讀,總覺得他的詩歌讀下來,仍是唐詩的歷史背景,詩人的故事,至於詩歌反而是其次了
  • 黎友菱
    此外,西川提到南北禪宗“一花五葉”與王梵志、寒山詩歌與主流唐詩的對峙合流,彌補了現行諸多版本文學史書的漏洞,畢竟在很多漢學家眼裏,王梵志與寒山詩名高邁,比肩李杜,這也可視爲西方東亞詩歌研究對大陸學者的能動影響
  • 艾雨石
    西川無非是想告訴我們,要讀“活的”唐詩,不要從《唐詩三百首》裏尋章摘句,不要對後人刪削過的唐詩選集奉若神明,要真正去了解那個時代和那羣詩人
  • 羊舌以彤
    我覺得沒問題啊,這就是唐詩的一種讀法,一種西川的讀法,一種當代詩人西川的讀法
  • 柏雨安
    所以,唐詩的讀法,不妨是唐詩的背景和西川的讀出的故事
  • 鞏承顏
    只要喜歡唐詩,跟着西川走下去,總會有一種不用爲了高考而背唐詩的感覺,這就足夠了
  • 通雅懿
    西川式讀法讓唐詩的美變得味同嚼蠟
  • 樂安嫺
    就像要讀懂一首唐詩需要煌煌經史子集作爲智識臺階,要真正讀懂西川老師這本小書需要龐大的知識儲備:熟知唐史、熟讀千把百首唐詩只是起步,最好還得讀點宋代詩和文、垮掉的一代詩歌,再讀幾本葛兆光、榮新江…我的意思其實是千萬別被書名騙了,以爲是知乎體方法論“科普”入門讀物
  • 管鶯語
    今年讀完的第16本書:西川《唐詩的讀法》
  • 隆沛槐
    西川提倡“平視”,以既不仰視也不俯視的態度去讀唐詩;提倡沉浸式,以“是以論其世”作爲切入點,穿越時間和空間來看唐詩;提倡哲學化,要有 “士子精神、儒家道統、道釋之心”才能真正品得了唐詩,纔能有評價唐代詩人的“氣”
  • 褚寄柔
    無論如何,西川找到了他自己的讀法,我們是否也能找到自己對於唐詩、宋詞的讀法呢
  • 蒲書竹
    詩人談詩歌的讀法,西川實際關心的是唐詩是如何“創造”出來的
  • 充子童
    西川真的是才力大,這本書說的全是各類《唐詩譯註》和唐詩選沒說過的點,首先,唐代詩人的創造力從哪兒來的;其次,唐詩也有可愛、粗俗和平庸之作,現在的唐詩三百首連唐詩全貌的十分之一都沒有呈現出來,要看就看全唐詩,不過卷一十幾位皇帝寫的可以直接略過;唐朝人爲詩歌付出的代價就是,唐朝真正三百年沒有大思想家出現
  • 巫馬含香
    2018年已讀043:雖名曰“唐詩的讀法”,但其實並沒有涉及具體詩歌作品的文本解讀,對詩人的風格解析也停留在籠統的大而化之的層面
  • 凌樂蓉
    行文很灑脫啊,文人的主觀和自大免不了,但是人家起碼敢說,自信滿滿,挺好
  • 傅妙菡
    很好讀的一本小書,把最具代表性的幾位詩人拎出來講了講
  • 左丘紫玉
    《紅樓夢》中黛玉說:“我最不喜歡李義山的詩”,西川卻說寫詩如下棋的李商隱讓他想到了黛玉,也是不知道說什麼好
  • 徐荏苒
    而信口就來不知所謂的大話比圖片更多,西川寫東西的時候總好像是個民間人士一樣(但其實他不是,他也有教授職稱,在學術的廟堂上了),證哥德巴赫猜想推翻相對論的民科搞不明白介入一個學科的正確方式,總企圖解決最厲害的問題
  • 能靈秀
    西川擁有紮實的學術功底,又有同爲詩人的體悟,寫出來叫人信服,沒有過分窠臼摳於細節,也沒有過分信手隨意
  • 孔晨旭
    我覺得作者肚子裏挺有貨的呀
  • 龐靜淑
    這書本是作者所參影的紀錄片裏夾帶的私貨,我姑且一觀,兩天讀下來,但覺頗有新意,也甚是有趣,一本寫關於詩的書如果還有趣,正應了生活需要詩意和有趣的那句話,真真值得一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