評測詳情

我身在歷史何處

兩獲金棕櫚獎的前南斯拉夫電影導演、演員、音樂人 埃米爾·庫斯圖裏卡——1954年出生於薩拉熱窩,是世界上偉大的電影藝術家之一,他的人生正如他的電影:激烈、豐富、不羈,音樂無處不在

在這部回憶錄中,他將個人經歷與南斯拉夫——這個消失的國度、昔日的祖國——的歷史交織在一起

從上世紀50年代他還是個住在薩拉熱窩的塞爾維亞小孩開始講起,回望摧毀祖國的那場戰爭,中間穿插了自己在電影創作中取得的成就、與約翰尼·德普的友誼以及對費里尼的仰慕之情……帶着電影中同樣的真誠與詩意,庫斯圖裏卡向我們講述了一切


  • 仲孫千凡
    當代東歐最出色的電影導演之一——庫斯圖裏卡的回憶性自傳
  • 冷憶楓
    死亡是未經證實的謠言,一個國家的死亡只存在口口相傳
  • 彭靈溪
    死亡是未經證實的謠言,本書是文字書寫的電影
  • 謝水卉
    庫斯圖裏卡也很擅長書寫故事啊
  • 蒙和平
    看過庫斯圖裏卡的電影嗎
  • 言福雅唱
    在木頭城和一對波黑逃亡到加拿大的夫妻討論本書中庫斯圖裏卡自述看《阿瑪柯德》的橋段真是一段非常愉快的經歷
  • 王宛秋
    儘管很少有人能有庫斯圖裏卡這樣,經歷重大的歷史變故,但追求真實、恐懼死亡、抗拒遺忘,卻是全人類共有的情感
  • 都成弘
    以爲會是電影製作故事,結果是個體視角下的南斯拉夫社會史,不過書和電影一樣的風格也是奇妙,讀起來會不斷腦補庫斯圖裏卡電影中的場景
  • 王水卉
    庫斯圖裏卡寫得太好了,然而還是勘誤不足
  • 顧欣美
    “死亡是未經證實的謠言
  • 隗青旋
    與其說通過這部回憶錄瞭解庫斯圖裏卡本人,不如說是關於家國曆史的一種回溯和記憶——畢竟南斯拉夫是已被歷史遺忘的國度
  • 甄靜淑
    飽經滄桑又純淨的埃米爾·庫斯圖裏卡~太醉人~太唏噓~
  • 司空子真
    其實沒有看過庫斯圖裏卡的片子看了這本書倒覺得會對看片子有幫助
  • 計智敏
    庫斯圖裏卡夠坦誠
  • 懷承悅
    “我的孩子,死亡是未經證實的謠言
  • 墨哈千凡
    我不相信這是庫斯圖裏卡寫的流水賬,肯定是有人僞造代寫藉此恰爛錢
  • 巴清昶
    去年某個黃昏,我曾站在茲拉蒂博爾的Drvengrad距離庫斯圖裏卡家50米不到的停機坪上,望着波斯尼亞方向那連綿的羣山
  • 鮑雅寒
    不過倒是激發了自己把庫斯圖裏卡的電影全部看完,並且重看一遍《地下》的衝動 = =
  • 成平凡
    8/10 作爲庫斯圖裏卡的鐵桿粉絲,我衷心地建議大家:還是別讀了吧,看看他的電影就可以啦,庫斯圖裏卡寫起東西來可真的不怎麼樣
  • 商牟語柔
    毫無疑問,庫斯圖裏卡的文字,思考角度和他的電影一樣都是絕無僅有,並無法歸類
  • 連華燦
    死亡是未經證實的謠言
  • 歸海向秋
    與其說庫斯圖裏卡是一個天才,不如說那片土地賦予他的精神給養,血性和情義,對生活的忠誠和本真的善,經由他釋放得毫無保留、光彩耀目
  • 滿曉慧
    情感充沛,飽含深意,普通民衆用日常生活懷念祖國,庫斯圖裏卡用手中的攝像機緬懷,“死亡是未經證實的謠言
  • 應笑旋
    ‘死亡是未經證實的謠言’,讀完之後,想到‘地下’的最後:從前,有一個國家叫南斯拉夫
  • 侯明俊
    今天在回貝爾格萊德的火車上看完庫斯圖裏卡自傳的最後一頁408
  • 滿以筠
    在庫斯圖裏卡這裏,酒與舞的狂歡帶來了擺脫泥濘大地的喜悅,沉重的現實被輕巧的歡笑替代,生活被拉回到此刻,自由飛翔
  • 邴茉莉
    1.庫斯圖裏卡看阿瑪柯德時連睡了三次
  • 歐夢菡
    死亡是未被證實的謠言
  • 牧永怡
    「死亡是未經證實的謠言」
  • 宗政採珊
    費里尼和安德里奇對庫斯圖裏卡影響至深
  • 盧綺煙
    在死亡降臨之前,我的生活不會變得更糟,因爲死亡是未經證實的謠言;前半部的故土情懷尤其好看,滋養了這位狄俄尼索斯之子的神奇大地,真實和想象之間不易分辨,歡騰與哀傷之間互相滲透,被貧困浸染,被政治陰影籠蓋,依舊無損於這個消失於世界地圖的國家的美;庫斯圖裏卡以其獨有的幽默與真切自然的文筆,描摹一出「告別薩拉熱窩」個人的戲劇史,在時代浪潮的翻卷中,屢屢自問「我身在歷史何處」,正因這般清醒自省與永遠的懷念悵然,我們才如此幸運地在銀幕上共情與遺忘的搏鬥,希望我們記錄的個人史能成爲震顫後世靈魂的載體
  • 冀湛藍
    “死亡是未經證實的謠言” 這句話對一個孩子來說真是神來之句
  • 塗欽宜春
    庫斯圖裏卡,一個由於忙着搞對象錯過了多次《阿瑪柯德》的放映,還連續三次在觀看《阿瑪柯德》時睡着的費里尼的信徒
  • 連青旋
    庫斯圖裏卡也是一個好作家
  • 蒙高峯
    愛死庫斯圖裏卡的冷幽默哈哈哈哈哈
  • 宮驪雪
    偉人選擇用思想銘記祖國,狂人拿自己的性命愛國,我們普通民衆用我們的胃懷念祖國,而埃米爾•庫斯圖裏卡,用手中的攝影機記錄一個已經消失的國度
  • 公羊綠夏
    庫斯圖裏卡的品味而且是有創造力的品味真是太高了
  • 墨哈翰音
    該書從庫斯圖裏卡的幼年時期開始講起,一步步如何走向電影之路以及他父母親和祖國的逝去
  • 黃依楠
    庫斯圖裏卡在回憶什麼呢,在回憶不存在的國家不存在的父親不存在的街道不存在的故鄉
  • 黃紅旭
    網盤裏還存了好幾部庫斯圖裏卡的電影沒看
  • 慕容向真
    “死亡是未經證實的謠言”是父親送給兒子,兒子回植故土的種子,“狄俄尼索斯其父之子”誰也不屬於
  • 伊春燕
    我的孩子,死亡是未經證實的謠言
  • 雙文姝
    頭三次看《阿瑪柯德》都睡過去了那段笑岔氣了,庫斯圖裏卡養的狗叫皮克斯
  • 隆若雁
    庫斯圖裏卡的回憶錄,充滿了政治陰影、酗酒狂歡以及對家國深切的愛
  • 那靜逸
    永遠消失的南斯拉夫,鐵托的去世,連續看了三次都睡着了的費里尼,一個永遠談論政治的父親和一個賢惠溫柔的母親,共同構築了庫斯圖裏卡的電影觀
  • 雲旭堯
    庫斯圖裏卡是我最喜歡的歐洲導演之一,他在這本自傳中回憶了自己的成長經歷,寫得十分精彩
  • 家綠夏
    哈哈哈看看庫斯圖裏卡怎麼三句話裏涮一次鐵托,就知道以後是什麼結果啦
  • 郜雁蓉
    庫斯圖裏卡的《米格爾街》,沒想到他也是會把加加林擺在自己出生證旁的人,這樣的寫作方式也許是脫離故土語境後又試圖重返的人所能使用的最強力粘合劑(而這是不是可以解釋他電影中這許多飛昇符號背後的童年印記)
  • 裘盈秀
    2018年已讀019:庫斯圖裏卡在大學時曾拍過一部短片:《真相的一面》,老庫的這本自傳和他的電影,彷彿也構成了真相的兩個面向,不同於電影中的飛揚與癲狂、荒誕與幻想,老庫的書寫明顯剋制很多
  • 扈英慧
    而這種情感,在庫斯圖裏卡身上,異常強烈與深厚
  • 言福飛燕
    從《瓦爾特保衛薩拉熱窩》的一句話龍套到戛納酒會上的暴力羣架;從不結盟運動的親俄勞改營到遭受北歐轟炸街坊互屠的故鄉小道;鐵托般的初戀和倒立天地的第一次,睡過去數遍的費里尼電影如此疲憊卻甜蜜;海濱長凳上母親與過世父親的對話,死亡是未經證實的謠言……巴爾幹魔幻現實導演的自傳仿若他的電影,最出彩的故事還是關於故土的一切,後來無論和德普的友誼之旅亦或和安哲羅普洛斯的頒獎臺恩怨,都有點明顯跑偏了方向;好在收尾處依舊浪漫
  • 馮谷芹
    原來庫斯圖裏卡和約翰尼·德普玩得這麼好
  • 都冷菱
    第五章的開頭,他寫到他的名字第一次出現在片頭,是‘瓦爾特保衛薩拉熱窩’時,不禁慨嘆相遇的多樣性,這部二戰電影是我父親最愛的電影,跟着看了至少有七八遍,卻從不知道作者的存在,於是,某天早上我又看了一遍,只爲尋找到他
  • 蒼綠柏
    因爲正是這些,對身在歷史何處的思考與質問,才構築了今天這個獨一無二的我:熱愛費里尼的歡鬧,陀思妥耶夫斯基的深刻,對專制的厭惡,只爲一個已經消失的國家民族打撈保存歷史與記憶,狂放不羈愛憎分明的南斯拉夫電影導演庫斯圖裏卡
  • 廣白易
    借“我身在歷史何處”的疑問,老庫圈出生命中無數個經歷洗刷後仍未淡去的點,它們在以房子內外爲橫縱軸線的座標系中形成一條南斯拉夫式時間函數,向外是鐵托、戰爭和西方消費文化的臨降,向內則是薩拉熱窩的愛情、麪包和桑卡與穆拉的家族故事(夢迴《午夜之子》)
  • 習祺瑞
    4.5 讀完傳記完全就是看完庫斯圖裏塔電影的感覺,從熱鬧歡騰誇張喜劇式的整個街區都是一家門的氣氛,不遺餘力自嘲自損的爆棚幽默感,跟隨他不知不覺走向苦澀酸楚的家國曆史、混合着沸騰的生命力的又魔幻又感人結尾,父親的離世、母親反覆問到“你屬於誰”以及他的電影裏經典的那句噬心天問“南斯拉夫滅亡了是什麼意思”三者重合交匯於此,而“巴爾幹人的喜悅和悲傷通常是摻雜在一起的,這就是爲什麼我們的藝術中沒有那麼多流派的區分”正是他對自己電影和文字的理智總結;單單寫阿瑪柯德一段就能成就一部喜劇片太形象了,偶然拾得德普和安哲的重要軼事;有志成爲導演的青年們一定要多去電影資料館啊哪怕只是去運煤
  • 沙覓翠
    儘管本書沒有直接圍繞電影展開,但書中詳述的導演的家國變遷與其在歷史、國族和身份認同上的糾結,卻足以幫助我們,更好地理解其電影在喧鬧、癲狂的表象之下,蘊藏的思想與情感內核
  • 陶正思
    伊沃安德里奇筆下的德里納河,以及那個叫做維謝格拉德的偉大小城,如今已被國境線分割在不同的時空中
  • 何巧香
    讀到最後,前面所有的那些歡樂都成了悲傷或可笑卻笑不出來的回憶
  • 從霞綺
    當有人去世時,自己也會死上一會兒,耳朵聽不清楚,說話聲音都變低,我們好像變成路燈,暗自思忖自己是怎麼發出光亮的
  • 束寄容
    “地球上的我們,都覺得自己活在一個對所有人都同步而且相等的時間裏,但這個印象是錯誤的,時間在不同的文化裏,被感知的方法也不太一樣,對每個人的意義也不全都相同
  • 竺洮洮
    列維-斯特勞斯曾說:“如果記憶真正照本宣科什麼都重新來過的話,很少有人會願意去再經歷一次他們所津津樂道的疲倦與痛苦”,回憶難免痛苦,遺忘或許能掩蓋不幸、給予我們慰藉,然而老庫的這本書就像是與遺忘的抗衡,他從記憶的灰色牢籠中打撈、記錄往日的那些傷口與悲劇,被政治滲透的生活,被時代裹挾的命運,戰火綿延,家國分崩,而老庫筆下的這一切,也以一種更加尖銳和新奇的角度在大銀幕上重現
  • 汲香之
    老庫所寫的是失去,失去故園與祖國,失去親人與摯友,而同時他也在寫收穫,收穫愛、自由,與夢想
  • 魚彥昌
    沒有刻意寫老庫自己,也沒有執着於寫電影,反倒是用文字紀錄下了家族和消失祖國的每個印記
  • 西門清華
    這是一部非常標準的關於導演個人生平的自傳,導演與自己家族成員之間的互動,以及與南斯拉夫這個消失的國度的關係,成爲本書的敘述重點
  • 姚玉環
    這本書證明哪怕成長在南斯拉夫這種動亂的國家,只要家庭充滿了愛與善良,兒童還是可以成長成爲正直堅強的人
  • 歐覓晴
    自己的初戀,三次看《阿瑪柯德》均呼呼大睡的糗事,酒醉了也大談國事的父親都另人爆笑不已;到後來國家解體,親友一個個離去又讓人看的扼腕嘆息
  • 龐鵬鯨
    他父親對他說你不一定要成爲費里尼,但你一定要成爲德西卡
  • 曾珍麗
    看完很想再看一遍《地下》
  • 籍玄素
    買回來很久,今天醉著酒讀完,看完在房間裡跳舞,難道這不是讀Kusturica的最好方式嗎
  • 荊湛藍
    從小加加林的上學路飛奔到戛納酒會鬥毆現場,從鐵托的歡迎儀式到聯邦共和國的土崩瓦解,這不是一個金棕櫚導演的自傳,是一個孩童般坦蕩的強者、身在歷史某處的智者對自我浪漫而冷靜的書寫,庫斯卡同志
  • 鄭曉旋
    埃米爾展示了一個更爲豐富和具有人情味的薩拉熱窩,帶我們認識了鐵托以及多民族多信仰的波黑共和國,還有他的家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