評測詳情

巴菲特的估值邏輯

自20世紀50年代以來,沃倫·巴菲特及其合夥人投資了多家20世紀盈利能力最強且最能代表未來趨勢的公司

但他們怎麼知道自己是在做正確的投資呢?巴菲特及其合夥人是如何甄別具有未來前景的公司呢?其他人如何才能效仿和學習他們的方法呢? 對於尋求成功投資框架的巴菲特追隨者而言,《巴菲特的估值邏輯》無疑是一個上佳的禮物,因爲它對巴菲特迄今爲止的長期投資組合,做了最爲詳盡的分析

作爲資深投資人,本書作者從巴菲特1958年對桑伯恩地圖公司的投資開始,連續追溯了另外19個巴菲特的主要投資案例,如喜詩糖果公司、《華盛頓郵報》、政府僱員保險公司、可口可樂公司、美國航空集團、富國銀行和IBM

藉助於合夥人信函、公司文件、年度報告、第三方參考資料和其他原始信息,作者把巴菲特投資的獨特性定位爲:時點的把握、本能的發揮、外界信息的運用和投後的運作

而且,作者還從中辨識出適用於所有投資者的成功要素,無論擬投資公司規模大小、所處國內還是國外

作者還按照年代順序對案例背後更爲廣闊的國際事件和美國股市起伏做了相關解讀,並由此提出:巴菲特最重要的特質可以說是其專業知識的廣度


  • 皮芷雪
    案例分析有點流於蜻蜓點水,另外像桑伯恩地圖、鄧普斯特,這樣的案例就不要納入啦,還不如加入像穆迪、Davita, Marmon, 比亞迪,高盛這樣的例子更有意思
  • 路採藍
    #2020.040# 看得出來作者是帶着思考去寫每一個case的,然而這本書如果不是業內人士基本上完全沒法讀……姑且不論幾個人混翻帶來的翻譯腔問題,整本書的寫作思路更像是投資領域的case study報告而不是同讀者分享的寫作
  • 嚴鵬池
    前者幾乎完全抄襲於巴菲特的信件,幾乎沒有太多作者個人的分析
  • 邱白亦
    而這本書則是蒐集了更多的信息,並且作者從更嚴肅的角度思考了爲什麼巴菲特會選擇投資這些公司
  • 程易蓉
    作者蒐羅並解讀相關的資料,還原歷史抉擇中的巴菲特,每個階段、對每個標的如何思考價值,非常好的一本書
  • 別運晟
    作者在引入巴菲特的思路之前有自己對於案例主營業務的分析和思考,甚至後期有幾個案例和巴菲特的想法不太一致
  • 奚凌柏
    案例分析詳細包括了買入時的PE和公司當時的財務數據等,但也僅限於此,如果有更多行業相關的數據,競爭對手的數據以及投資之後的數據就更好了,這樣我們纔可以知道巴菲特爲什麼選擇這家公司而不是它的競爭對手或者其他行業
  • 顧湛英
    作者比較詳細地分析了巴菲特職業生涯非常有代表性的 20 個案例,每個案例都從公司業務、管理層等角度做了詳細分析,難得得是作者還真實地還原了巴菲特當時投資時候對於公司可能的估值分析,讓讀者能夠有機會一睹股神操作的邏輯
  • 晉楚高揚
    作者財務功底深厚,對巴菲特的投資瞭解深入細緻,有自己獨到的見解,翻譯質量亦佳
  • 滕採楓
    或許是篇幅所限,書中的分析較爲粗糙,但畢竟作者做了收集原始資料的工作,對於理解巴菲特各階段的投資有一定幫助,但也存在潛在的誤導
  • 鳳子丹
    但是作者似乎有些忽略了這些公司之後的表現以及巴菲特是怎麼操作的
  • 荀憶安
    分析完全沒有至上而下的產業視角,更多就是作者自己的YY,比如華盛頓郵報,根本就沒有談到與凱瑟琳的關係,怎麼可能理解這筆投資
  • 閔紫菱
    投資看上去很輕鬆,深入下來有大量信息分析、趨勢判斷、估值計算,做到最好也不一定能夠成功,還有很多不可預料的因素統統歸結到運氣,這種概率遊戲看似簡單,其實大部分人都不適合
  • 鈕婷秀
    感觸比較多,比較大的幾點感受:1.巴菲特對投資的行業和企業有着非常深刻的理解,基本上是行業內的專家,甚至能指導管理層如何經營;2.對管理層非常的重視,很準確識別出管理層的能力和好壞
  • 祝新筠
    看了評價很好買的這本書,但是真的太基礎了,作者連投資的門都沒入,就是一個投資小白,或者學術分析,離實際很遠
  • 閻安翔
    作爲一個不靠譜的業餘投資,首先心要敬畏,賺錢不容易,虧錢快得很;不熟不投,在日常生活和工作中細心發掘好的標的;心態放平,用自己不着急用的錢,時間是你比專業投資者的優勢;多思考故事的邏輯,不把感情投放在內,投資只是投資;熱愛生活,心情總會隨之起伏,但不要被左右了,總還有更多有意思的事情需要你
  • 印若蕊
    之前瞭解巴老的投資理念,比如:不懂就不投
  • 魏綺南
    似乎想當然認爲巴老的投資有難度但是撥開迷霧是大家都能夠理解的操作,直到這本書帶回原場景,我個人認爲,我完全不懂當時巴老的投資邏輯,很多案例只看當下,我會做出完全相反的操作
  • 鮑峻熙
    才明白,什麼叫不懂不投
  • 谷浩曠
    寫得很好,可以更深刻地感受到巴菲特一生投資策略的變化~
  • 路濃綺
    作者和翻譯都很好,分析巴菲特投資邏輯演進的一本好書,雖然很多並不適合個人投資者
  • 譙笪鵬鯨
    巴菲特其實大部分投資是股權佔比大到了可以對管理層產生影響,他對管理層在投資中的看重遠超一般投資者
  • 逄鴻暉
    首先,巴菲特從早期開始的股本就足以影響到管理層,接觸到高層,評價他們的性格和能力,這樣就可以獲得比一般投資者更多的一手信息,甚至私有化公司讓管理層在沒有股東回報壓力下盡力謀求發展
  • 郝向陽
    不錯的案例覆盤,偏重於定量分析,可以和《巴菲特之道》配合着看
  • 艾綠海
    本書深度覆盤分享了巴菲特投資生涯中的20個投資案例,涉及鐵路、消費、航空、報業、再保險等多個行業,同時不同投資案例其估值方式及內在價值評估方式也略有不同,還是值得了解的
  • 空奇邃
    一部通過案例瞭解巴菲特的投資邏輯,更深入更具體的瞭解巴菲特的投資實戰經歷,並看到他從早期的“菸蒂”風格到中期晚期的價值成長風格,提出了巴菲特的投資原則——信息、管理團隊、利潤可持續性、結合市場的投資風格,值得二刷,尤其是要補完財務課後回來接着讀
  • 慕容弘闊
    本來期待坐着能多做些當時的媒體報道、他人觀點什麼的,特別想知道當時除了巴菲特之外的人對這些投資是怎麼看的,有點可惜,總的來說還是很不錯的書;感嘆巴老的耐心真是驚人
  • 申易雲
    國內個人投資者崇拜巴菲特,但是通過這本書可以看出巴菲特並不是一個可以被普通投資者效仿的對象
  • 靳惜兒
    但是本書仍然爲我們提供了很多值得學習的經驗,例如,鑽研同一領域並反覆投資,對公司持續增長的追求,對股票估值的邏輯(資產淨值,安全邊際,市場預期),最不濟也可以通過本書理清看財報的邏輯
  • 申採波
    老巴早期還是鮮明的撿菸蒂風格,後來逐漸更看重報表外企業的無形價值,這本書可以很好的學習巴菲特如何打自己的20個孔
  • 丁英媛
    總體地講,同樣是案例集,本書比《巴菲特的第一桶金》內容更詳實,更有邏輯
  • 丌官仙儀
    當然本書有個小缺點,後面的15個案例,較多集中於財務和估值信息,對定性的描述有點少,不過瑕不掩瑜吧,讀起來還是非常過癮的,可讀性不比《巴菲特之道》差
  • 尤虹影
    關注點1.利潤的增長及可持續性 2.能力圈範圍內,業務邏輯容易理解 3.估值,主要參考指標 市盈率,市淨率,企業價值/息稅前利潤 4.收益
  • 單于蓉蓉
    最核心的還是能力圈,懂這個行業,知道未來趨勢,有真實有效信息
  • 宗洛靈
    三個方面的高質量:1、信息質量,儘量高還原當時可獲取到的完整準確的經營數據,行業環境等信息;2、業務質量,對案例進行體系化的評估業務經濟能力、經營質量、利潤質量、估值等;3、較體系的總結,不同案例結合當時處境對估值的各項權重的取捨
  • 宰盼雁
    通過本書瞭解了不同行業的商業模式,以及如何通過更穿透的內在價值/清算/重置價值來進行不同企業的估值,相較於大衆耳熟能詳的可口可樂、喜詩糖果等投資案例來說,還是值得看一看的
  • 端木元彤
    覆盤老巴的二十個投資案例,估值的案例教學,每一篇都值得細讀
  • 車紫萍
    讀完這本書,兩點體會:投資取決於價值(優質企業,即好的持續盈利能力和管理能力)和價格(是不是一個購買的好時機,市盈率和估值);還有就是不要進入一個自己看不懂的行業
  • 裴夏煙
    這20個案例,主要是保險:國民保險公司(3000萬美金的保險浮存金,紙PE、PB)、GEICO(結構性成本優勢,可以改善經營問題)、通過再保險(看不懂保險行業),傳媒:華盛頓郵報(10倍PE,又一家有競爭優勢的企業)、布法羅晚報(業務經營有提升的空間)、大都會廣播公司(現在的在線視頻網站+電臺+公衆號,是不是當初的傳媒行業,還是內容+廣告模式,只不過搬到了線上,有了大數據,更加智能化
  • 莘明知
    幾年前已經讀過大半,今天把剩下的幾個案例讀完,實際上這些案例在《滾雪球》裏都有寫,這裏關於財務和業務的信息更詳細
  • 紀建華
    ROE ROA,已投資金回報率 5.對管理層的深度考察 6.價值型,增長型,機會型,迎合市場的就是好的
  • 微生靜逸
    作者蒐集了翔實的資料,精選出巴菲特不同時期的20個典型投資案例進行分析,從中歸納出了其投資特點:A、注重信息的質量(高質量的調研和分析);B、看重企業利潤增長的持續性;C、隨着時間的推移和自身條件的變化構建適於不同市場環境的不同投資風格的專業知識;D、高度看重管理層的“德+才”等
  • 沙傲易
    一家公司的價值在於創造現金流的能力,哪怕是不景氣的行業也一樣因爲進入者寥寥,產生可觀的投資機會
  • 穆梓玥
    從20個案例可以看得出來巴菲特的投資理念變遷,由發現資產窪地轉向等待有價值的企業,合適時機,重拳出擊
  • 厲孤菱
    在當今的投資行業,許多投資者把自己的投資策略定義爲一種形式,諸如,“價值型”“增長型”或“事件驅動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