評測詳情

音樂與情感

本書是著名鋼琴家、文藝批評家查爾斯•羅森談音樂何以動人心絃的一本書

羅森從樂理出發,結合自身豐富的演奏經驗,清晰、有條理地解釋了音樂怎樣對人的情感帶來波動,什麼樣的音樂是激發人類情感的音樂

* * * * * * * * * 羅森的文字一如其演奏:巧妙、精確、極富洞察力,時刻準備迎接挑戰……他的分析既清晰又具有說服力,直指問題的核心

倘若你做好準備聽羅森講課,毫無疑問會被他外科醫生一般精確的分析風格影響

《音樂與情感》不只改變了我們理解音樂的方式,更涉及我們應該如何看待藝術本身

——《衛報》 作爲一位可敬的鋼琴家,也作爲《古典風格》的作者,羅森的聲音總是值得傾聽

他在本書中選取的範例與所作的細節分析有技巧地解釋了音樂究竟如何表達情感

——《星期日泰晤士報》 力度的變化、速度的不同、連音符的長短—— 羅森切入的方式如此直截了當卻又那樣特殊,靈巧地帶領我們靠近音樂的內涵……羅森之所以如此特別,正在於分析音樂中那些激昂、漫無邊際又充滿對抗意識的情感時,他所展現的整體審美圖景

——《音樂時報》


  • 譚玲然
    這本書讓我意識到對古典音樂長久以來的主觀感受是精確但膚淺的,Rosen極其翔實和精確的譜例分析非常精彩,尤其是3-5章,客觀而謙卑的觀點又頗具啓發性,讓我意識到遠離各類公衆號無病呻吟的評論和毫無啓迪性內容的必要性,專注於樂譜本身細節並在練習中詮釋是比帶上耳機享樂更重要的理解過程
  • 姜瑞繡
    作爲一個趕畢業論文的樂盲,我只是跳過了每一段精彩的樂理分析來試圖從其結論裏找到能支撐我論文觀點的內容罷了
  • 戎芷波
    站在“主題理論”的對立面,更多抱持就音樂論音樂的觀點來分析,比較嚴肅的理論作品
  • 終雪松
    讀的過程中深感自己的樂理知識學得太少且太不熟練,幾行字經常要反應半天,不熟悉的作品需要找錄音一邊聽一邊讀,有些地方仍然感覺不懂,但並不覺得讀得痛苦,因爲很多東西確實能夠感受到
  • 左清馨
    這是一本寫給愛樂人士的古典音樂理論作品,作者回答的是如何能更深刻地感受音樂情感這個問題
  • 駱禮騫
    作者通過解析1700年至20世紀30年代經典作品開頭主題表現的情感及表現方式,引領我們關注不同時代表現感情的方法所產生的巨大變化,揭示音樂風格發展史中很多重要方面,作者認爲這是弄懂音樂如何表現感情的方法,也是對問題的解答
  • 時惜芹
    我只是一名毫無樂理知識看不懂五線譜的普通聽衆,對書中提及的很多作品也不熟悉,但一直想聽懂古典音樂,之前看過的音樂賞析類書籍大多是描述作者感受介紹音樂創作背景,獲益不大,這本書的切入點正合我意,準備用手頭有的作品實踐實踐
  • 童思雲
    但不懂樂理、識譜讀起來一頭霧水,只能回想某些熟悉的曲目,在其中捕捉到作者所要表達的一星半點
  • 顧鴻暉
    我很喜歡這本小書,儘管樂理早就忘得一乾二淨了,但還是能從字裏行間體會到部分精妙所在,應該會二週目的
  • 竺昭昭
    講的是音樂中的調性和表情記號的特點和流變,用主要音樂家和所在時代串下來,比較晦澀,不過倒是一本很實用的優秀音樂作品參考書
  • 暴璇娟
    從巴洛克時期到古典主義時期,從浪漫主義時期再到現代音樂,作者選取了很多具有代表性的作曲家的樂曲片段,進行詳細的分析
  • 東門幻露
    讀譜能力極差的我看得是有點喫力......幸好很多譜例不需要完全讀譜反應(因爲都是開頭呈示部,憑調動記憶即可)~先提前跪求可以看The Romantic Generation的編輯啊~600+的譜例啊~
  • 樊玉環
    【開着Apple Music和鋼琴蓋看下來的】巴洛克:情感統一,通過轉調造成明暗對比
  • 弓憐陽
    古典:兩個強烈對立的動機逐步統一融合,有標誌性的主/屬/下屬邏輯
  • 沈冰真
    依舊是非常酣暢淋漓的論述(雖然沒有讀第一本的時候那麼驚豔哈哈哈),從歷時性研究的角度梳理“情感”如何通過樂理關係表達,很solid(有些讀譜的地方我都有點力不從心🥲),結論是:巴洛克音樂突出情感的統一,古典時期尤其是貝多芬爲代表的全盛時期強調動機中的情感衝突、對立與解決,浪漫主義時期似是一種對巴洛克風格的回溯(這點在literary Romanticism也是一樣的),雖情感性質相同但強度和厚度體現戲劇性,最終是以“音色”代替“音高”的late 19th-early 20th以及羅森著書時20世紀後半期的無調性與各類創新齊頭並進
  • 鹹瑞繡
    這本書並不是從美學層面探討音樂與情感的關係,而是藉助具體譜例分析作曲家是如何表現情感的,那就不該用這樣概括的標題啊
  • 胥又槐
    古典音樂沒有階級屬性,但古典音樂所表達或試圖喚起的情感在當今的車水馬龍中很難得到現代化的詮釋,這也要求了聽者擁有更敏感的洞察
  • 南門幻翠
    羅森指出音樂中,調性的改變決定其所抒發的情感隨之改變
  • 莫問風
    譜子雲裡霧裡,但不影響文本上的抽象理解,必要的時候搜音樂來聽,翻譯很暢快,讓人不忍打斷閱讀
  • 李宏暢
    例子多,但結論都是老話了,波浪+嚴密結構的巴洛克,主-屬戲劇張力的古典,波浪+內在經驗的浪漫,和聲體系崩解、感官刺激與巨大轟鳴的現代;不和解而深系傳統的貝多芬、情感停滯而無限精微的舒伯特、開新中更顯緬懷的勃拉姆斯
  • 鈕白雪
    [摘要]音樂的歷史是人類嘗試表達所思、所想、所感的歷史,而音樂學的歷史則是人們嘗試從音樂中發現意義的歷史
  • 璩盼香
    我很認同作者說的用語言來描述音樂所表達的情感是粗糙和徒勞的,也傾向於相信作者說感受音樂並不需要有多麼深刻複雜的理論和文化背景知識,重要的是去感受、去重複,儘管這本書全書離不開譜例和理論上的分析
  • 虞採楓
    隨着視譜水平的提高和聽過的作品的積累,看羅森的書已經從完全不懂到了能懂那麼一部分,很多譜例也能看懂了,哼出熟悉的作品片段並且能在作者引導下理解作曲家在此處表達的“情感”的時候簡直感動得要哭出來
  • 歸海優瑗
    如譯者序所說,羅森並不打算跟讀者要解釋音樂怎麼表現情感的,而是要批評同行中流行用符號學解釋音樂內容的方法
  • 聶芷若
    羅森的音樂學研究與話題理論相比,其獨特之處在於,以對樂譜的精細分析,來闡釋音樂對歷史中的人所產生的意義
  • 穆奇邃
    音樂動機在情感表達上的意義,取決於在曲式中的位置,在曲式結構中,情感的統一能夠契合人們對織體與節奏的品味
  • 晁雁蓉
    這標題看着挺大的,但實際上小小的一本書,切入點也很小:並不是在討論音樂如何表現種種具體的情感,而是通過對從巴赫到20世紀那批作曲家的作品中主題的呈現及再現進行和聲、節奏、織體等方面的分析,來揭示作曲家用音樂來表現情感的手法是如何變化的
  • 魯亦凝
    2022.10.31重讀|不知道多少人曾被“你的彈奏缺乏情感”打擊到
  • 顓孫元基
    三個音符是不具備任何獨立能指的單音,情感的意義是由於不同程度的和聲張力創造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