評測詳情

人體的故事

·這是一部從現代語境出發、回溯人類歷史的人體進化簡史,一本從進化、健康與疾病的相互關係着手、審視人體命運的權威著作

·作爲哈佛大學進化生物學教授,作者丹尼爾·利伯曼在書中彙集了多年來針對人體進化展開的深入研究,詳細講述了人類如何一步步落入了當前失配性疾病頻發的泥沼

而進化無疑是幫助我們尋找病因、預防並治療失配性疾病的一劑良方,得以讓我們重新思考人類的過去、現在和未來!


  • 蒙清懿
    看完這本書我更加認爲人不應該喫肉,雖然書中有非常多的證據證明我們的遠古祖先從走到樹下就開始了獵食動物的活動,並也有可能因爲喫肉而使人類的大腦變大,但我們的解剖結構並不適合,而且誰也不可能證明,如果沒有環境的變化,人類的祖先一直在樹上採摘水果爲食,人這個物種還是會繼續進化到非常智慧的程度,而且或許肯定會是完全不一樣的人類
  • 臧清涵
    如果對這個題材感興趣但又覺得本書囉嗦枯燥的話,我推薦國產出品—史鈞的《瘋狂人類進化史》,那本也是講人類進化,但走的就是輕鬆戲說路線了
  • 趙綺玉
    我不知道是作者的問題還是翻譯的問題,這本書每讀五分鐘就會讓我走神一次……從進化的角度來描述人類身體幾千年來的變化……沒耐心從猿人時期看的話,其實可以直接看最後一章結語😂
  • 溫樂生
    3月目前最佳 熬過前1/3人類的進化史 進入疾病章節才彰顯作者的功力 要承認是有些囉嗦的 但“認識你自己”這一終身事業的光彩更亮
  • 楊星澤
    不得不說,即使是現在,人類對於自身的瞭解並不徹底,我們還有很多的難題要解決,但是也有更多的問題隨着文化的進化而浮現,就像是手機和電腦改變我們的生活一樣,如果你現在擡頭環視一圈你周圍的人,恐怕有由於長期低頭玩手機而引起的探頸不在少數,我們的現在的環境變化的實在是太快,因此這需要我們動用我們最大的倚仗,理性思考,通過預防來最大限度的提高我們的身體健康,這本書實在是收穫滿滿
  • 令狐芳荃
    看開始還以爲是一本講人類進化史的老調重彈,但越往後越看從進化角度闡述的一些現代病的根源,越覺啓發良多
  • 姬從珊
    所謂進化失配性疾病,是作者本書的核心賣點,即當今人類一些常見疾病是人類(身體、器官、基因)不能適應自然和社會生存條件變化引起的
  • 石芳潤
    不錯的科普書,作者基本把原始人類以來的演化講明白了
  • 南宮水卉
    很棒的科普書,系統地講解了進化給人類帶來的種種改變,尤其指出了由於人類身體進化的速度已經遠遠落後於人類科技、經濟和生活方式變化的速度,一些曾經對人類很有幫助的特性開始成爲疾病產生的根源,比如暴食、嗜糖、嗜鹽、嗜脂、嗜澱粉、不愛運動等等其實都是進化帶給我們的特性,這些特性使人類能夠在殘酷的自然選擇中倖存下來
  • 溫瑜然
    很多對於狩獵採集人相當不尋常的東西,諸如高糖飲食、娛樂生活、缺乏運動以及填鴨飼養等等,已經被認爲理所應當
  • 湛新月
    有建設性的具體方法有:【1】從年輕時起增加負重運動,一週2.5小時劇烈運動給骨骼施壓,可以減輕老年時退行性疾病(如骨質疏鬆);【2】多以赤足接觸地面(如跑步、瑜伽);【3】不睡太軟的牀墊,減輕對背部的削弱;【4】少喫精加工食品,警惕糖類而非脂肪
  • 宰父清暉
    道理我們都懂,少喫多運動
  • 彭秋巧
    作者:不知名、3; 裝幀開本手感:大開本,裝訂不行,凹凸不平、2; 畫面圖像清晰度:沒有圖片、0; 印刷字體:字體一般清晰,排版還可以、3; 內容:現代生活不能海喝猛喫、4; 厚度:合適、3; 價格:貴、2;總體還行,有電子版本,原原本本,少喫多動,控制體重纔是王道,生活滋潤了,切記身體纔是本錢,適當喫喝,少喫蔗糖,單糖類食品,零食不要貪喫
  • 祝銳立
    12000前馴服了狗,10000前馴服雞,9000年前馴服豬,7000年前馴服土豆,6500年前馴服玉米
  • 利睿思
    從進化生物學角度,探討了生物進化和文化進化對人類健康和疾病的影響,並提出了“失配性假說”,角度比較新穎,知識性比較強
  • 於小之
    一言以蔽之,健康=合理飲食+多運動,然而做不到……從進化的角度闡明觀點,思路很特別
  • 全葦然
    基於進化論的“失配假說”,來討論人體和健康、疾病
  • 懷彥昌
    然而當外部環境從極度殘酷、物質極度缺乏的自然變成非常舒適、物質極大豐富的現代社會時,這些特性就開始對我們的健康產生嚴重的危害,比如它們會導致肥胖、糖尿病、高血脂、心血管疾病等富貴病
  • 歐陽俊英
    作者從演化的角度論述人類身體的一些重要特徵,特別是能量使用與分配的特性,引入“失配性假說”,接着使用這一假說,對當代一些非傳染性疾病的發病率飆升進行了解釋,並給出了提高人類健康與生存質量的建議
  • 姚依雲
    重返人類演化現場+人類簡史 以及探討了一些人類健康和疾病問題 即失配性疾病 看完後不僅學到了很多知識 並且更加重視健康問題 想要多加鍛鍊多喫水果和蔬菜了 稍稍不足的就是有些內容重複說了好幾遍
  • 舒浦和
    人類的身體適應的是舊石器時代的環境,工業革命以來,人類自身的活動導致環境發生了劇烈的變化;我們的身體對這樣的環境不能很好地適應,這導致了心臟病、II型糖尿病、癌症等疾病的暴發 | 現代人喫的糖太多,以至於爲了將血糖控制在合理範圍內,現在的年輕人不得不分泌比五十年前的人多一倍的胰島素來控制血糖
  • 秦丹丹
    農業時代經歷了600代人,而工業時代僅僅經歷了10多代人的時間,環境又發生了翻天覆地的變化
  • 益思恩
    缺點是翻譯一般,每次看完通史書都感覺好累啊……
  • 段乾子騫
    我們熱愛各種舒適的設施,卻未能很好地適應於整天坐在室內的椅子上,穿着具有支撐墊的鞋子,連續幾小時盯着書本或屏幕看
  • 西門恨真
    作者寫的很好,觀點我也很認同,只是我不在想看的狀態
  • 那書竹
    看完讓我對人類的進化歷程,我們是如何變成現在這樣有了清楚的瞭解,特別是書中對失配性疾病的分析、產生的原理等寫得很讓人信服,對我個人的生活也很有指導意義
  • 司寇嫚兒
    覺得是寫的真好,看過很多本人類學的書,這本可以很好的幫助我們梳理脈絡,理清從動物到神的過程,搞不懂分數那麼低
  • 房康安
    前半部分講述文明前的人類演化和農業工業革命,和其他同類書相比沒有顯得特別高明;重要的後半部分用來闡述“失配性疾病”來由——文化帶來的生活環境劇烈變化和來不及通過演化來適應環境的身體,條理清晰又充滿趣味
  • 璩睿範
    相比於本書,尤瓦爾赫拉利那本《人類簡史》就顯得不僅僅是樂觀而是自大了
  • 卓璇珠
    而本書冷靜的分析了我們人類目前所取得的進步,以及未來的侷限在於身體的進化無法跟上文明進化的腳步而導致的諸多疾病將持續的困擾人類
  • 孔和璧
    人類歷經600多萬年的進化,適應了舊石器時代各種環境的挑戰;進入新石器時代後,人類進入了農業文明時期
  • 管寄柔
    從古猿人進化開始講起,到現代生活,小部分觀點很有啓發性,就是前半部分用力過猛,後兩三章太直白或許具體可忽略
  • 施燕樺
    《人類簡史》農業革命相關部分和這本的觀點幾乎一致,可能大部分引用的本書
  • 錢凌柏
    很棒的科普書,我們爲什麼進化成現在的樣子,600萬年採集時代能否匹配幾千年的後農業時代和150年的工業時代,人類可能真的是作死的
  • 徐倚雲
    《人類簡史》拋出幾個聳人聽聞的觀點奪人眼球,但本書樸實到不惜花了一半的篇幅在認真介紹從乍得沙赫人到現代人類的身體和環境的是如何互動進化的
  • 郭樂珍
    雖然從觀點上來看對於狩獵採集者相對良好的生存狀態和農業革命後人類個體悲慘的生活沒有不同,但對於未來,赫拉利的觀點更激進
  • 丌官夜梅
    可以和《人類簡史》《槍炮、病菌與鋼鐵》一起讀,這本書更偏大學導論,回答一個問題:人類現在的很多疾病,來自對現代環境的不適應,是一種適配性疾病
  • 滑和悌
    而相較於《人類簡史》這本書又顯得冷靜刻板死硬派了
  • 宓敏智
    從靈長類動物到直立人到古人屬再到現代人的生物硬件進化,再到舊石器時代早期、晚期、到農業文明和工業文明的軟件進化,這些不同生存狀態造就了基因和環境交互的不同方式的自然選擇,從而解釋人是怎麼來的,人是什麼,也呈現了現代人類死亡率減低的同時伴隨發病率的增高和科技變態延長壽命的真相
  • 伏靜恬
    很有意思的一本書,以人類進化的歷史事實切入運動、飲食與疾病,雖然有些觀點不能完全認同,但此書絕對能讓你對自己的身體健康相關的事物更加警覺
  • 益修謹
    失配性疾病可能就是人體進化的速度跟不上生活環境的變化,又不讓迅速的死去,也要讓你痛苦的活着,智人用了400萬年從猿進化到人,再用10萬的時間適應了農業生活,卻要在200年的時間裏變成機器人
  • 冀旭炎
    繁冗,欠條理性,但信息量較豐富,觀點扎實,比《人類簡史》類書的內容靠譜
  • 弓清暉
    而現在又由於工業革命的爆發我們人類吸取糖分脂肪還有生活作息的改變又要經受狩獵採集者沒有經歷過的適配性疾病困擾
  • 訾明凝
    在當下看來,更強大、更快速的力量是文化進化,它通過改變環境,而不是改變基因,使得基因與環境之間許多重要的交互關係發生着改變
  • 項承顏
    通過進化的視角來看今天的人體,也具有相同的意義
  • 顓孫秋春
    文化進化帶來的失配性疾病,很有警示作用
  • 百家景平
    【模因】是刻意創新的產物,是一種文化特質,而【基因】只有在人體遭遇突變或偶爾才產生
  • 暨嘉玉
    雖然硬把很多慢性病扯上進化失配的理論,下半部分又轉化成人體生物課後,硬塞了一章赤足跑步的章節,但總體瑕不掩瑜,從進化角度反思當下的飲食、環境、運動、基因之間的關係,能從長遠利益的角度去生活,而不是隻顧當下甜軟蛋糕的快樂,值得一讀
  • 殳沛柔
    第一部分解讀人體進化的5個主要階段:從直立行走到會思考的大腦,重點部分是對狩獵採集階段人行爲模式描摹,以及爲何智人成爲自然選擇幸運兒(大腦進化與文化傳承)
  • 廖雲飛
    丹尼爾.利伯曼的這本書堪稱傑作,突出點在於從進化生物學的角度提出了“失配性疾病”的概念,並做了系統延伸,至少有以下幾點值得思考關注:1)生物之於強大自然力,氣候變化是進化的最主要驅動力;2)人類的進化史,也同樣爲氣候-食物-熱量這條主線所驅動;3)進化的本質是可遺傳的變異,所以人類依然是在進化進程中的;4)按照進化的緩慢速度,我們當下的身體還停留在舊石器時代,但是生產力和文化的爆發式變革(近千年甚至百年),對飲食、運動、工作等人類生活各方面產生了顛覆影響,兩者變化的速度完全失衡,導致了所謂“失配”,糖尿病、腫瘤、心血管、自免都在此列;5)提出了“廢用性疾病”概念,即生活富足導致過去日常的刺激變少,用進廢退;6)文化選擇相比基因,更加重要
  • 應綺玉
    從幾百年前至今的自然選擇,人體進化視角看待人類疾病原因
  • 喬鴻暉
    作者哈佛大學進化生物學教授,在書中提出【失配假說】:由文化創新引起了失配性疾病(2型糖尿病、多囊卵巢、骨質疏鬆、自閉症、阿爾茨海默症等),因爲人體進化程度遠未能適應現代生活方式——劇烈運動量不足、熱量攝取過剩
  • 楊青楓
    從人類進化史的角度來講述人體在節約基因影響下 在殘酷遠古時期比其他類人種羣更好的活了下來
  • 戈清懿
    從進化的視角研究人類的健康與疾病,彙集了作者多年對人體進化的研究成果,詳細梳理了人體爲了適應環境如何一步步從猩猩進化到現在的模樣,以及文化對身體造成的衝擊使人體落入當前失配性疾病頻發的泥沼
  • 薊幻露
    後一半,文化進化的概念容易滑向社達,幸好講的是對人體的影響
  • 鄭之雲
    如果你是個激進的進化主義者,這本書就值得一讀,丹尼爾·利伯曼提出了一種“失配假說”,“人體的許多特徵適應於進化所經歷的環境,但不適應於我們創造的現代環境”,而“現代疾病的增加是緩慢進化的身體和文化進化的衝擊共同所導致”
  • 葛柔潔
    第二部分解讀社會文化層面變革對人進化的影響,農業革命和工業革命帶來福音與災難
  • 俞嘉茂
    把慢性病放在進化生物學範疇內剖析的部分非常有意義;身體+行爲、基因和文化模因對 人的身體和行爲的影響同步分析打破了之前很多進化類書的限制;跨學科研究的成功案例
  • 逄亦凝
    書中通過揭示過去的600萬年如何塑造了人類身體的每個部分——我們的頭部、四肢以及新陳代謝,來考察人體的進化過程對我們今天生活的影響,從而爲塑造人類的健康生活提供啓示
  • 賈冷菱
    人體再新石器時代之後的進化差異很小,但文化進化導致的生活習慣的差異很大
  • 辛香天
    失配,進化不良等,值得一讀的是前半人體與大腦結構,與後半足底近視問題,正是作者本行
  • 相玲然
    也不知道是作者寫的通俗易懂還是譯者翻譯得好,這本真的很好讀,推薦
  • 蒲和玉
    看了前三章(包括引言) 感覺好多我都知道 而且作者寫的真的很囉嗦和句式不好讀
  • 危夏青
    科普書讀起來確實燃燒脂肪 居然讀了10個小時才刷完
  • 龍燁熠
    無論你是否喜歡,我們都是那種略胖、無毛、兩足行走的靈長類動物,我們酷嗜糖、鹽、脂肪和澱粉,但是我們的身體仍然只適應於包括富含纖維的水果和蔬菜、堅果、種子、塊莖和瘦肉的多樣化飲食
  • 阮倚雲
    作者花了將近半本講了從猿到智人的5個階段,另外一半則論證了幾種進化失配性疾病
  • 舒月朗
    古人類的部分還比較有意思(我果然老了),後半有些走神,畢竟正如失配性疾病的翹楚——肥胖,難道是我們不知道如何正確減重嗎
  • 澹臺盈秀
    比如失配性疾病的概念,比如用進廢退裏,咀嚼與顎骨的關係,再比如太多的能量攝入與疾病的關係等等
  • 鞠德曜
    這是一本講進化失配性疾病的書,可讀性比較高,不過內容有些重複
  • 公孫葉丹
    前半人類進化的歷史部分好囉嗦啊,翻來覆去的講😂 後半部分關於失配疾病講了一大堆,但也沒讀到什麼讓人眼前一亮的新東西🥱
  • 何小星
    黑猩猩在12歲成熟,而人類大約到18歲纔會成熟,並且我們消耗了更多能量用以使身體長得更大,而這樣的身體又會消耗更多能量,尤其是我們那個巨大無比的大腦,在日常能量消耗中所佔的比例更大了; 3. 大多數飲食和健身計劃都會失敗,而事實也確實如此,因爲我們仍然不知道如何去對抗愛喫甜甜圈和更願意乘電梯的原始本能
  • 皮心遠
    我們不夠了解我們的身體,因此我們做出錯誤的決策也就不足爲奇,何況是,社會發展科技進步也推動着我們朝向更失配的方向去發展
  • 董旭堯
    物質和可攝入能量的大爆炸讓每一個人都面臨越來越多的健康問題
  • 懷志尚
    以 失配性疾病爲核心展開,前半部分講述了人類發展史,不過也算是老生常談了,沒有人類簡史寫的生動與深刻,後半部分講了幾種疾病的成因,算得上本書最有價值的地方,比如牙齒不齊是因爲小時候嚼偏硬的東西太少,骨骼得在小時候施加壓力才能長的更結實,壓力大、睡眠少是怎麼讓我們變胖的,少喫深加工多喫粗糧能讓我們減少能量攝入
  • 顓孫雅惠
    讓一個既成事實的足底筋膜炎患者通過赤足去治標治本,未免太過殘忍了😅 ①“正如歷史是由勝利者書寫的一樣,史前史也是由倖存者,也就是我們書寫的,而我們則更多地把發生的事情解釋爲不可避免的
  • 顏如儀
    有些適應性改變能幫助生物體比同類生產更多的存活後代,具有這些適應性改變的生物體更受自然選擇的青睞; 2.我們的祖先經過進化,把更多的時間和能量用於了身體生長,從而強化了猿類的策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