評測詳情

何謂文化

《何謂文化》是繼《文化苦旅》之後,又一部重量級作品

文化究竟是什麼?文化,是一種包含精神價值和生活方式的生態共同體

它通過積累和引導,創建集體人格

中華文化的重要成果,就是中國人的集體人格

在《何謂文化》一書中,作者在深邃的觀察之後,用親身經歷和鮮活的感受來解讀這一根本的問題

分別從學理、生命、大地和古典四個層面來解析作爲一個文化大國,從精英界到公衆心理,到底缺失了什麼

所有篇章均爲首次公開出版

本書可謂是一次文明巡閱之後的超具有價值的思想結晶之作


  • 喬書南
    另外,最後一章的書法是作家本人寫的嗎
  • 宿幼旋
    作者在文中提到了文革
  • 石丹山
    對於這段歷史,因爲是幾十年前發生的事情,自己並不是很瞭解但是我很想了解
  • 牧初蘭
    對於這段歷史,作爲經歷者,作者寫得很清楚
  • 班柔謹
    第一部分可以看,培養一些感性觸角
  • 瞿念夢
    囫圇讀了一遍,其中好幾篇在另外作品中已有收錄,但放在本書條理和敘事角度更明晰
  • 聶永長
    看了幾遍了,寫得很好
  • 昝心諾
    從開篇幾場主題論點鮮明的演講,講到文革,再至巴金等文學巨匠,現有評論中不乏說餘先生自吹自擂,閱歷這東西講給對的人叫分享,過不去的叫炫耀,一家之言也別對號入座
  • 餘清韻
    題目太大了,後面的行文中,自吹的內容又太多
  • 庾浩闊
    他的文字絕好,而邏輯極差,所以他當國際大專辯論賽評委那幾年,纔有武大的華彩行文
  • 蒼綺夢
    不過這種行文就像鮑師傅,偶爾喫點還行,一天看一篇美滋滋,一上午集中看完就齁了
  • 裴谷槐
    也正因爲如此,高中生可以看,他們沒有完整的上午
  • 澹臺天藍
    作者也提到文革中全國廢學聽課,是中華文明數千年來在非戰狀態下唯一的一次
  • 晉楚炎彬
    被那麼多人關注是一件很痛苦的事情
  • 閻冰冰
    他不會寫着半通不通的的民國文言,踱着不疾不徐的遺老方步,數着百年文壇的散落殘屑,翻着筆記草率的誰家信箋,又矜持地抖一下寬袖
  • 湛良哲
    文化,好
  • 朱沛槐
    同時,文中也提到了巴金、謝晉等文化人有骨氣的所作所爲
  • 柯俊英
    最終文化最終目標是愛和善良
  • 權綺玉
    中國文化弊病:疏於公共空間,實證意識,法制觀念
  • 穆以蓮
    寫謝晉那篇居然落淚
  • 空夜夢
    文化的魅力,就在於擺脫名位,擺脫實用,擺脫功利,走向儀式
  • 危語蝶
    第二部分【生命的回答】很深刻,發人深思;但是既然餘老師身正不怕影子斜,那麼後面幾篇中借他人來解釋、開脫,我覺得不是很好吧
  • 賴以蓮
    還有很多關於生命的回答,不同的故事但是一樣的情懷
  • 滑美偲
    文中提及的謝晉等人的故事,都在中國文化的內涵
  • 邢逸美
    “文化”這個詞太大了,這樣寫何嘗不可呢
  • 支曜坤
    整本書應該本身收錄的是文化相關的篇目,各篇目自有其主題
  • 顏靈萱
    第一部分【學理的回答】確實客觀理性
  • 葛傲柔
    中國文化特性:禮儀,君子,中庸
  • 衛英叡
    寫謝晉,黃佐臨的那兩篇讓人動容
  • 公西飛荷
    當代文化現狀一窺
  • 閔凝然
    從圖書館書架上隨意選了一本,裏面講的幾個故事讓我挺感動的,一個是導演謝晉,說他的小兒子有點弱智,每天扒在貓眼裏等爸爸回來,把眉毛都給磨沒了,我把這個故事講給同學聽,她還以爲我講了個笑話
  • 蓋芳澤
    還一個是戲劇大師黃佐臨先生,遠赴國難,不是將軍不是士兵但祖國有難的時候只想着和祖國一起,我總會被這種感動的稀里嘩啦
  • 左丘白亦
    文化是集體人格
  • 季水卉
    何爲文化人,書卷氣,長者風範,裁斷力,慈愛相
  • 姚覓夏
    作者對文化定義包含精神價值和生活方式的生態共同體
  • 謝旭堯
    更像是現在一些名人在博客上的罵戰,而不像一本正經的書籍,而且還是《何謂文化》這麼宏大的一個命題,雖然舉着文化的大旗,總讓人覺得文外之音:何謂文化,我就是文化
  • 樂恩霈
    一切文化都沉澱爲人格
  • 符妙芙
    總體還是被於大師的才氣所折服,只是中間老長的一段居然都在反駁、諷刺攻擊他的那些人那些言論,雖說自己從不上網從不關注評論,但語氣之中能看出還是十分介意甚至很想反擊的,以餘大師的地位和身份,感覺有失莊重
  • 權山菡
    尤其寫人物那幾篇真是好,謝晉、黃佐臨、巴金、周總理、包括最後的臺灣文人那篇
  • 胡辰宇
    餘秋雨講自己不在意中傷與惡語,又用智障來形容人;他講自己不在意虛名,反駁別人言論時首先考證別人的身份地位
  • 歐佩珍
    一個真正擁有文化的人,不會扮演“當代名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