評測詳情

春雪

《豐饒之海》四部曲,是三島由紀夫生前最後寫作的作品,包括《春雪》(1965)、《奔馬》(1967)、《曉寺》(1968)和《天人五衰》(1970)

這部作品規模宏大,時間跨度久遠,從大正初年(1912)到上個世紀的七十年代約六十年間,幾乎涉及這個時期內的所有重大歷史事件 ,是一部全景式的鉅著

這部被日本人稱作“大河小說”的作品,對人生中的根本問題一一加以拷問,諸如生存、愛戀、戰爭、死亡和佛緣等,最後演繹出“世事皆幻象,人生即虛無”這樣一個主題

《春雪》是四部曲的第一部,也是四部曲中寫得最成功的一部

小說描寫了主人公松枝清顯的戀愛悲劇和他的死,是三島文學藝術美的昇華

松枝清顯與伯爵的女兒聰子相戀,在聰子被天皇敕許給洞院宮三王子治典王之後,仍與她保持聯繫並且讓她懷了孕

聰子墮胎之後在月修寺私自削髮爲尼,清顯親赴月修寺欲會見聰子,被聰子婉拒

清顯心力交瘁,回到東京次日離開了人世,年僅二十歲


  • 端木芮麗
    在一衆“情大於理”的日本文學中,這本書既帶着詩意、浪漫、清透、如春雪般的純真秀美,又暗蘊毀滅式的物哀風情,同時又展現了精彩的哲思思辨,確實是「集大成」之作;最後清顯走向月修寺的那段景緻,讀來已不似人間
  • 華春綠
    三島由紀夫的文字是那樣細膩綿柔,能將每一個動人的畫面都描寫得如詩畫一般,讀他的文字就像有一塊小撥片在一下一下撥動你最細的心絃,透明、氤氳着但又富有質感
  • 廣曼寒
    這本書的封面讓我感覺到,這本書好像不叫春雪,叫三島由紀夫🌚不過陳老師的翻譯要比唐老師的好讀,五星
  • 暴小凝
    對於三島由紀夫來說,這本書最完美的形態是《春雪》
  • 樂正靈槐
    本身在讀這本書之前,我對三島由紀夫,川端康成這種近代日本文學不是有很多興趣,但也是剛好前幾天在立春後下雪了,就看了這本【春雪】,三島由紀夫極致的日式浪漫主義與死亡,和極具細節的描寫展開了一幅大正時代皇室貴族間的悽美純愛畫卷
  • 終希彤
    現代版《源氏物語》,侯爵公子松枝清顯與綾倉聰子的愛情故事,後者多次遭前者拒絕,待將嫁給他人時,二者卻情投意合以至聰子懷孕,後聰子出家,清顯病故;期間是清顯的同學本多繁邦,故事延續到下一部
  • 樂平凡
    看到雪中漫步那一段在想他們會怎麼收尾這場彆扭的感情呢,所以求着朋友給我劇透了,沒想到他會這麼彆扭着死去…期間我特別討厭清顯,討厭他的擰巴,討厭他對聰子視爲玩物一樣的佔有慾
  • 竺採楓
    聰子出家這一段,三個原因吧,對清顯的保護,對俗世的遠離,對愛情的失望
  • 國靈溪
    震驚於聰子決絕地剃度出家,感慨於清顯情傷至極突發病亡
  • 項寄柔
    “清少爺”每次看到這個稱呼,耳邊彷彿就會想起少女清脆優雅又包含愛意的聲音,松枝清顯追求的是絕望中的愛情,越是沒有希望越能觸動他強烈的愛意
  • 相水芸
    清顯太作了,聰子很勇敢,本多真學霸
  • 蒲冬菱
    純淨、悲惋、物哀的背德之戀,好像兩個一絲不苟的玉製玻璃瓶輕輕相觸又相繼碎落於地,松枝清顯和凌倉聰子的初吻在春雪之日,那種小心翼翼的珍惜、純白的愛慾、短暫的熾熱、微弱的叛逆,也像春雪一樣等待融化,融化後也只剩一地潔白
  • 任和藹
    腦中又迴盪起了包法利夫人,開頭的令人炫目的女性美,在馬車上的偷歡,以及愛慾之死,松枝清顯彷彿是受了驚鴻一瞥的蠱惑,踏入了那份充滿悲劇性的愛戀之中,聰子的選擇我很喜歡,好像也的確只有這樣才能擺脫家族的擺佈,以及只沉浸在肉體的愛戀
  • 江靈安
    從平滑的沙灘退去的海水的鏡面上,映現着聰子的容顏……清顯剛想湊去嘴脣,又旋即消泯了
  • 歸海敏叡
    伯爵和侯爵各不相同的醜態,夫人們的無能,僕人們的卑微與卑鄙……傲慢的美少年清顯,在作者的濃重筆墨下,那些少年的多思與哀愁都變得如此清晰具體,每一個引導向悲劇的決定,都讓人覺得如此合理,“是他幹得出來的事”
  • 趙凌雪
    清顯的結局是悲涼的,失去愛情的痛苦,甚至連和聰子的最後一面也沒有見上;清顯也是幸運的、幸福的,也許從小到大的環境讓他自傲,錯失了人生最大的幸福,是讓人後悔的,但他擁有友情、擁有愛情,比起這個所謂的“新潮”,功利、無情的世界,他擁有得太多太多,豐饒太多太多
  • 燕山菡
    這本較之源氏物語還多一章的長篇將「浪漫精神、貴族情趣、王朝憧憬和天皇制情結」天衣無縫地糅合融匯,是日本文學真正意義上的「復小說」
  • 經代珊
    閱讀過程想到了其他三部小說:《野菊之墓》(日本傳統文化感情表達的剋制)、《人生》(大好機會在眼前生生錯過)和《失樂園》(這本書的幽會給我的感覺是介乎純情和情慾之間)
  • 韶成雙
    小說中舊貴族清少爺內面、風景和戀愛的發現,某種程度會不會也是近代日本從大正到昭和觀念演變的象徵呢
  • 鍾離白雪
    “昔我往矣,楊柳依依;今我來思,雨雪霏霏”,三島筆下大正時代的貴族愛情悲劇,彷彿紅樓一夢的遙遠迴音
  • 雙德佑
    生活的美 人的美 第一次看三島的文字 感覺他對於人的情感的描寫很細膩…
  • 宋曼寒
    見識生態 植物 文明 愛戀 死亡 任性 幻想 虛無 謝謝三島大師帶本普通人感受裏面的美
  • 廣璇璣
    看的過程一度與《紅樓夢》產生聯想,但三島描繪的故事卻更像一具易碎品,角色在他的筆下如履薄冰地行走,可即使如此小心翼翼,最終還是會邁向死亡
  • 雍紅旭
    那令人不安併爲之深深觸動的不詳命運,是溝口心目中壯麗的金閣寺,是清顯如無用的毒素般的生存價值,是美和死亡的同一性,是三島由紀夫的抒情內核
  • 許靜恬
    坦白說看完後雲裏霧裏,關於人生最終歸於虛無,死亡與美的交織,關於輪迴,這些能感受到,但又覺得太過輕盈,總有些隔
  • 家夏山
    看完石黑一雄再看三島,不經感嘆三島這樣的極端、濃豔、華美、陰鬱、暴烈、散發着死亡和虛無氣息的纔是真日本啊
  • 龐瑩白
    看金閣寺時候還沒有如此直觀感受到三島由紀夫文字的美麗之處
  • 阮語詩
    年少時不懂愛,任着性子卻又純粹地想拼命拼命去抓住愛
  • 強碧菡
    清顯纖細的情感下是暗潮涌動的海,海里是波瀾起伏的星光,星光裏是溫柔而呼嘯的海風,刮過他倏忽而過的生命,純粹的生,純粹的死,純粹的愛
  • 閔修偉
    三島由紀夫用他華麗的詞句極盡描繪了這一出悲劇,當松枝清顯這樣美麗的生命死在了最美好的年紀時,這部作品才達到了生與死之間美學的頂點
  • 向小蕾
    「10」書裏的哲學思辨太精彩了,又美又絕望
  • 鬆翠曼
    第一次讀三島的書,原來三島流,真就是奇思妙幻的構想,雲譎波詭的情節,詩意充盈的描摹,汪洋恣肆的文字,不厭其煩、發人警醒的哲學思辨,讓人讀來有些曲徑通幽處 禪房花木深
  • 呼延香彤
    文字確實美,故事就那樣,日俄戰爭總浮現文字間
  • 王雪珊
    書裏愛情都不是能用常理來解釋,甚至不認爲裏面有愛情,故事中那種跟着主人公清顯走向毀滅故事的昇華美感
  • 杜湛藍
    看完奔馬回來,已如大夢一場;三島的行文(按這版的翻譯),絕對是文學性的top,他對景、情、人敏感精準、體察幽微的把握,如水晶棱鏡般透明唯美又精準至極的譬喻,讓他天才式的對文字的把握顯露至極
  • 單于欣美
    斷斷續續拖到清明假期讀完,開始覺得有些遺憾,這種作品應該在讀書的時候看完的,現在的心情總是太蕪雜了
  • 皇甫英飆
    譯文嚼之如有餘香),讀的時候潛意識裏也難免用《紅樓夢》去套這部小說的情節,也注意到不少草蛇灰線伏脈千里的細節,不過最後看到“豐饒之海”的意思和轉生的伏筆還是挺出乎意料的
  • 國安彤
    往返成都與河南的雲海中看完 三島流的筆墨果然細膩吶 汪洋恣肆 這個世界表面看起來是轟轟烈烈的豐饒之海 其實是既無水又無空氣的沙漠之海死亡之海 髑髏裏的水爲松枝清顯也爲綾倉聰子涓涓淚流 4h32
  • 鄒童童
    在冬末初春的兩個月時間裏讀完《豐饒之海》第一部,400多頁的內容只摘抄了兩頁
  • 況郈彤霞
    涉及到太多宗教內容,景物描寫和早期作品相比缺乏畫面感,不知是否爲三島到了中年筆鋒不再如青年時秀麗的原因,這要等系列作品都看完才能評論
  • 卜芷文
    從我的角度,這本小說如同一部藝術品,我作爲客體在觀賞他,對於三島的一些想法也只停留在觀賞的角度,腦子一直想的是人生並非只有愛情,人生並不是一片虛無,人生確確實實是一片豐饒之海
  • 管娟妍
    虛無上的豐饒之海
  • 柴若雲
    人生看上去宛若豐饒之海,可實際只是虛無的一瞬
  • 聞人春柏
    三島總能給我一種熱切的鬱結,彷彿冷風中的寒顫,反而得以溫暖生命
  • 倪晴曦
    春雪和金閣寺都指向想象中最美而想要毀滅之物,但金閣寺在光芒中莊嚴壯美,照見自身的卑瑣醜陋,春雪則是細膩的柔弱的美,日出後隨時融化隨時沾染污漬
  • 平凝琴
    (聯想到每次幽會都在夜裏,馬車裏海浪中酒肆的隔間,)金閣寺可望不可即,春雪自己似乎可以玷污
  • 翁和悌
    一直以來都很喜歡三島的文字風格,清顯就想春雪一樣,俊美、潔白、脆弱
  • 褚婭芳
    物哀美學的極致體現 愛之花在雪中萌芽 妖冶綻放後又倏然凋零 松枝清顯用生命對抗扭曲不安的命運 追求愛和詩意 得到的終究是泡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