評測詳情

電影是什麼?

本書爲法國新浪潮電影之父巴贊發表的一系列高質量影評和電影評論的結集,涉及電影本體論、電影社會學、電影心理學和電影美學等諸多話題,是研究巴贊和當代電影美學的必備讀物

在電影理論史上,巴讚的電影理論是一座卓越的里程碑,他的現實主義美學深刻影響了世界電影的發展,他宣揚的攝影影像本體論和真實美學也形成了與蒙太奇理論不同的電影美學體系,開拓了電影研究的領域

正是由於巴讚的努力,電影才成爲嚴肅的研究課題

作爲巴贊電影理論的經典代表,《電影是什麼?》從問世之初就受到電影從業者和廣大影迷的好評,被譽爲“電影的聖經”,也爲巴贊贏得了“電影的亞里士多德”的崇高榮譽


  • 倪清涵
    巴贊對於電影特性的論述在看的時候確實想到了許多能夠印證他觀點的後來的電影,但再想到後來電影的發展,又感到他的有些點已經站不住腳了
  • 古建德
    詰屈聱牙,不知是作者本身太學術還是翻譯的問題,現在看確實意義不大
  • 儲文瑞
    暫時還是隻能看本體論,神話,演進這幾篇,剩下的等補一補電影史再回頭看
  • 宦俊艾
    明明我這種非硬核觀衆都哭的稀里嘩啦的hhh 巴讚的愛無論加上多少批評家的審慎都依然從語句裏往外滲,不怪小年輕兒們都愛您hhh
  • 高芷若
    巴贊和克拉考爾 想到的想不到的都被他們說盡了
  • 籍翰墨
    看福爾摩斯二世想到這個裏面談德西卡的時候對愛的那段表達hhh 大概說唯德西卡重現了卓別林那種對人的愛和關懷,他看到人的不幸不是因爲具體的制度,而是整個這社會的規則就與個人的幸福相斥,說雖然羅西里尼和德西卡都是最優秀的導演,但他們的區別就在這裏
  • 邢小蕾
    巴讚的現實主義不是紀錄主義,不是新聞影片的客觀性;影片表現的現實應當得到昇華,導演應當揭示普通的人、事件和場所的詩意內涵;通過平凡事物的詩化,影片就既不是物質世界的象徵性抽象概念,也不是物質世界的純客觀記錄
  • 刁俊美
    都說巴讚的新現實主義電影美學是電影理論史上的里程碑,讀完本書,確實覺得內容非常的引人入勝,但要更深的理解卻還是需要假以時日
  • 習爾槐
    從如何跨媒體呈現電影這種第七藝術,到佈列鬆和德萊葉的共同點,聊一聊卓別林的喜劇,再從意大利新現實主義談到美國西部片的發展,受益匪淺
  • 壽安和
    “新現實主義”首先不就是一種人道主義,其次纔是一種導演的風格嗎?”
  • 隆雲嵐
    如果沒讀這本書,我可能會陷入許多錯誤的藝術形式之中,而忽略電影本身的優勢,忽視還原物質現實的重要性,墮入如何將電影與戲劇相結合的處境,但是電影本身便有其存在的獨特性,可以借鑑文學,美術,戲劇,但是電影本身的特性纔是最重要的,新現實主義的敘述性也是具有其本身規律的,但是符合詩意,提煉現實才是關鍵,可以轉換物質的形態,但是其功用性無法替換,這纔是形式與內容的關鍵
  • 鈄典雅
    關於電影究竟是什麼 巴贊沒有給出確切的答案 他只是讓一篇篇文章自爲地存在 讀者自己建立起心中的體系後便可以依循線索得知 他對於電影相當尊敬 以至於以美學哲學的觀點來看待 解釋電影的起源 辨析電影與其他藝術的關係 以意大利新現實主義影評闡述自己的立場
  • 李興文
    一個原因是,他在書中具以分析的電影大多數都沒能看過,另一個原因是因爲知識背景方面的原因,比如:歐洲文化的傳統;歐洲那個階段的歷史等
  • 狄秋巧
    看一位理論基礎紮實,知識豐富,不缺乏幽默感且充滿愛意的人談論電影,真是太讓人感到愉快了
  • 蒙南蕾
    70年代後,電影理論開始告別本體,進入到女權主義,精神分析和意識形態現代理論領域當中
  • 懷承基
    巴讚的感知能力太敏銳了,我拉片、分析電影的時候,尚還還有跡可循,以他的論文來做理論基礎,他可是真真切切自己開創了一個藝術理論批評的領域,或者說以他的理論確立了電影的藝術性也不爲過
  • 相夢露
    巴贊推崇的電影真實性和完整電影而今已然是大多數人所認同的主流電影審美,作爲一種精神遺產,半個世紀以來擴散到了整個電影製作行業,巴贊成爲了意大利新現實主義的一次總結和法國新浪潮的先聲,其忠實擁躉們以《電影手冊》爲中心形成一股強大的電影審美引導力量
  • 祁樂心
    電影聖經,“巴贊對新現實主義影片的特殊偏愛,對《溫別爾託·D》這類缺少跌宕情節的影片的大力鼓吹,沖淡了他的思辨精神”,“恩格斯的語錄說“一個民族想要站在科學的最高峯,就一刻也不能沒有理論思維”
  • 呂冷菱
    比較喜歡他對新現實主義和《偷自行車的人》的細讀,在我看來是對這部電影和德西卡最懇切的迴應,總會有一種理論能與一類創作榫卯相接;把《舞臺春秋》看作卓別林的驅魔儀式,是他盛名背後的陰影,也是有生命力的闡釋
  • 空光濟
    第一次從理論的角度理解電影的來龍去脈,從默片時代到有聲電影,從劇本到鏡頭,從想象到現實,算是給我打開了理解電影的新通道
  • 龔夏青
    巴贊在書中對於電影本體論的探究成爲法國新浪派的圭梟,即使是新好萊塢時期,也足以被斯科塞斯等電影大師奉爲聖經
  • 左康安
    巴贊成爲早期電影理論史關於電影本體探究的一抹落日餘暉
  • 蔣智敏
    即使巴贊無法成爲偉大的電影理論家,但是作爲影評人,其對意大利新現實主義的論述仍然是絕佳的,將自身的理論與電影分析結合得非常透徹,意大利新現實主義的浪潮席捲世界,巴贊提供了非常好的文本解讀傳播
  • 公孫夜蓉
    在這樣的觀點中,電影並非是對外部世界真理的復刻,而是“外在世界在我們面前自行組織”的一種恍如鏡中的表達
  • 高睿範
    當我們踏入電影的世界時,它並不是一個冰冷的獨屬於天才導演們的陳列館,它是一片園地,也是一份邀請
  • 裘夏容
    電影的責任也正是由此被全部托出—它並不是要去爲現實下定義,而是要去代替世界向每一個觀衆發出邀請,重新鼓動起觀衆們獨自去踏上那孤獨的征程,再度肩負起存在在混沌世界中獨自探索的偉大責任
  • 孔芷容
    鑑於巴讚的很多話有一些有矛盾(或者說思辨)的地方,不妨以《電影語言的演進》一章中的一句話來做一個總結,“這場真正的革命觸及的更多的是主題,而不是風格;是電影應當向人們敘述的內容,而不是向人們敘述的方式
  • 全高朗
    除了比較完整地提出關於電影本體的討論,最重要的是非常鮮明的立場:電影要拍攝真實,是最接近現實的一種藝術表達手法——今天的電影依然是在兩個目標之間遊走:挖掘真實 vs 通過象徵/抽象/特效等各種手法超越現實世界
  • 國景平
    對巴贊而言,由現象學與存在主義構成的先驗視角並未將他的目光集中於所見之物,而是指向一個古老的命題:(電影)“是什麼
  • 鞠敏智
    直到遇到了巴贊,給予虛無縹緲的生活以微妙的變化,通過電影與現實和人產生更緊密的聯繫,讓我願意從此將自己定義爲一個“現實的幻想家”,經由幻想觸摸現實,並對其改變世界的力量深信不疑
  • 羿斌斌
    暑假裏讀的最有收穫的書,寫着影評沒有思緒,翻翻巴贊吧
  • 胥敏叡
    爲了讀這本書,2018年看了很多老電影
  • 養初珍
    首先作爲影迷,讓我讀到了最誠實的影評,尤其是關於新現實主義和德西卡的文章,沒有一句不落在實處
  • 晏芮佳
    沒有一本現實主義的書曾在學理心理兩個層面,說服我扭轉對現實本身的關注
  • 司空新榮
    厲害 分析新現實主義和佈列鬆的部分極好 堅持電影本體論的角度 “表象世界的有意義要被推遲和含糊地表達” 透明性和故事的消失 /電影和戲劇、小說的對照 各種天才式的比喻 銀幕作爲六面透鏡的切面 劇場作爲畫框 電影是遮片 攝影機是視網膜 離心的影像 突降的事件與垂直的萬有引力(巴贊好可愛 “誰說人不會做彩色的夢” 裝幀和插圖很好 譯者也很用心)
  • 吉妍歌
    神品,徹底構建起我對電影本質性的理解,無論是技術層面還是在抽象的意義層面
  • 厙翰林
    對“新寫實主義”的追求,本質上還是在傳達理解人與世界的方式,對技術層面上蒙太奇與頻繁的分鏡頭的拒絕,意味着對於清晰了當解釋世界的拒絕,對於景深鏡頭的讚美、對於自然時間流的推崇,又恰恰符合了一個朦朧多義的世界形態的出現
  • 沃希彤
    巴贊無疑是古典電影批評時期最後一位堅持本體論角度的批評家,自巴贊以後,電影批評越來越與文學理論合流並泛於符號
  • 宗政思恩
    換句話說,巴贊着眼的是電影背後那不可理解、不可改變甚至是模糊的真實現實,而如何運用攝像機創造獨特的表現形式,並緩慢且富有關懷地托出現實才是電影本體意義上的責任
  • 須冬菱
    儘管部分觀點在今日看來略爲偏頗,但是獨到的、醍醐灌頂的關於電影本體論的洞見在書中俯拾皆是;或者許多讀者認爲行文過於艱深晦澀,不過從表象的文字背後可以看出巴贊對於電影這種藝術形式完全的毫無保留的熱愛與維護;印象最深:戲劇與電影,繪畫與電影,關於意大利新現實主義
  • 項聽楓
    對於電影和戲劇和文學和繪畫的關係可以說到達了某種本體論的高度
  • 鈄承福
    影像本體論、電影語言觀、爲電影藝術形式辯護、爲新現實主義張目
  • 巴姝美
    攝影影像本體論,電影語言的演進,非純電影辯,這幾篇可以打十星
  • 邴正思
    戲劇、小說、故事電影、實驗電影、純電影、蒙太奇、長鏡頭、場面調度,戲劇影響電影,電影擴展了戲劇的可能性(時空)
  • 嵇書雲
    本書爲改編辯護,對現實的考察,對蒙太奇指向性的反思以及將電影與其他藝術比較、對電影語言演進的關注都體現了整體的、開放的和辯證的“看”,深受啓發
  • 梁丘映秋
    除了電影,巴贊還精通小說繪畫戲劇,同時他涉獵甚廣,建築學、地質學、生物學、心理學等學科成爲其奇特比喻的材料
  • 閭丘曼寒
    瞭解了蒙太奇和分鏡,但是作者並不提倡這些,他推崇和戲劇不一樣的沒有因果關係偶然自然發生的故事
  • 向妙芙
    65/ 祖師爺還是牛逼,本體論看了三遍看得我雲裏霧裏,看到《電影語言的推進》我拍手叫好,評tati我真是拍手叫媽
  • 雷振華
    在這個基本主張之下,去批評蒙太奇的人爲操縱,反對過度干預,爲不純粹的電影辯護,偏愛景深鏡頭,不爲觀衆強行解釋……
  • 弘昭昭
    攝影攝像的本體論,“完整電影”的神話,電影語言的演進,現實的漸近線……
  • 賈夢竹
    1.電影與其他藝術的美學侵蝕旋迴:電影的真實與文學的二次元真實平行構造作爲新的美學實體的次生作品;電影與戲劇並無本體論的絕對的二律背反即人物的在場與否而在於佈景的本性與功能即畫框與遮片的區別,電影不必然滑下消極認同的斜坡而是在認同中造成對立即從戲劇的舞臺與自然的對立轉變爲有自我意識的觀衆與自然的對立;電影在時間上一改繪畫的水平延伸爲縱深發展,打破繪畫與外界無連續性的異質空間且幫助繪畫擺脫了追求形似與情節的錯誤道路;2.作爲語言的電影:蒙太奇和表現主義在實體與影像間加入美學“變壓器”強加給觀衆主觀意識,而景深鏡頭以其意向含糊、解釋不明確包含其中的特性解放觀衆從而還原影像以真實性;3.從現實主義到新現實主義:現實從服從先驗戲劇性道德觀意識形態轉變爲內在的現象學,事件不按因果邏輯發生而是垂直降落
  • 關浦和
    電影和戲劇、小說、繪畫的比較分析寫得很清晰了
  • 姓終莊雅
    我最喜歡攝影影像本體論和電影語言的演進這兩篇,從現實主義到新現實主義再到超越新現實主義,借蒙太奇與景深的辨析,影像與真實的拉扯再次有如草蛇灰線伏延百年
  • 全文茵
    但是電影不該是單面向的,除了對於真實性的追求以外,所以可以轉化爲審美的形式都值得被尊重,(巴贊似乎非常不喜歡德國表現主義)觀衆應該更多地去探索形式,而非囿於身份認同的快感中僅將“真實性”作爲唯一的評價標準
  • 殳寄靈
    景深與蒙太奇,新現實主義,戲劇與電影,小說與電影,繪畫與電影
  • 荀沛珊
    從反映真實時間延續與還原現實的角度肯定外在的、作爲電影物質基礎的技術,而對風行的被視作電影內在技法集大成乃至本質元素的蒙太奇持有審慎態度,原因便在於其通過人爲製造的影像斷裂與連接注入了創作主體顯著的主觀意志,爲意識形態引導與宣傳目的提供了便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