評測詳情

梵高傳

留傳世間的《向日葵》和《星夜》是怎麼誕生的?真的是他親手結束了熱烈的一生嗎?依託梵高博物館檔案和學術研究,取材自數千封書信和海量文獻,《梵高傳》收錄了近200幅代表畫作及照片,珍貴圖片首次發表;20餘位梵高研究專家參與幕後創作,評註超28000條,打印稿逾5000頁;首創特別軟件解析10萬張數碼卡片,數字技術引領傳記寫作和藝術史研究,更加真實可靠;開設持續更新的全面支持網站,深度整合參考文獻、文本註釋、畫作和照片

這是一幅關於梵高的鉅細靡遺、令人心碎的肖像畫

兩位作者以精緻的細節、暢達的文字爲我們描繪出梵高充滿英雄主義的傳奇一生

與阿姆斯特丹梵高博物館的傾力合作下,以往從未觸碰過的素材浮出水面,讓我們更加接近這位偉大而又神祕的藝術家:早年渴望在世界立足;與弟弟提奧激烈的情感拉扯;來到普羅旺斯後,繪出西方藝術中備受珍愛的畫作……梵高的內心世界也展現出異樣的光芒:愛情生活的迷亂與癲狂;輪番上陣的抑鬱症與心理病痛;三十七歲死亡時的重重疑雲……


  • 司馬清韻
    900頁,90萬字,3天讀完,即每天用6小時讀30萬字,我感覺自己都快瘋了
  • 蘇玲然
    弟弟提奧對梵高太過重要,扶哥魔了屬於是,可以說,沒有提奧,梵高可能真的會自殺,作品少一半都有可能
  • 方碧菡
    900頁,90萬字,3天讀完,即每天用6小時讀30萬字,我感覺自己都快瘋了
  • 閔和通
    確是改變梵高研究地平線的書,詳細、生動、立體的呈現了梵高的一生,對梵高家庭史的挖掘有助於打開精神分析空間
  • 索芷天
    每幅畫基本都可找到來龍去脈的到位解說,梵高與高更的離合更是濃墨重彩
  • 晉楚雪兒
    90萬字,43章,幾乎每章都用到小說筆法;結尾高能,有理有據地推翻了流傳百年的“梵高自殺說”
  • 陰以蕊
    所有這些都呈現在梵高的創作和生活裏
  • 羅婭芳
    相較《渴望生活》以及《親愛的提奧》,《梵高傳》裏的文森特擁有一個狂熱偏執卻又純真的孤獨靈魂,因而只能選擇渡過一段長久悲苦片刻明媚的人生
  • 第五新月
    從小到大的他都是孤獨的,唯獨弟弟崇拜他理解他,可是弟弟像是奪走了他的開朗與情商,弟弟在大城市裏如魚得水,哥哥卻打道回府從此悶悶不樂,只因爲他對顏色的獨特理解對光影結構與他人不一樣,並且不聽他人建議堅持自己的美學,就被舅舅的畫廊開除,這對他打擊太大也對其家人打擊太大,他在家無所事事做過牧師卻愛上了不該愛的人,積極追求吃了閉門羹,甚至被家人驅逐,無奈的他只能去求弟弟,弟弟功成名就幫他交學費學畫畫,卻竹籃打水一場空,他就不能商業化,也不會商業化他就是他
  • 牧經藝
    37歲離世的文森特梵高,英年早逝,讀着他的一生,卻彷彿歷經了一個世紀一般長久的一生,他的生平是顯而易見很不容易很孤獨的,唯一幸運的是有提奧的陪伴,然而他們年少時也有過不少爭執和分歧,回過頭看,那些不值一提的不和簡直是在消耗彼此的感情和生命
  • 慕容採楓
    傳記最後,關於梵高死於他殺(誤殺),而非自殺的理論,我需要時間消化一下
  • 宓珍麗
    印象最深刻的還是梵高的最後幾年,記得看到書的25%左右,突然作者跳出來突然說了一句,從這裏開始,文森特已經只剩10年的生命了
  • 逄茗雪
    讀過的最棒的梵高傳記,也是讀過的最棒的人物傳記,感謝作者、譯者們爲梵高愛好者們展現瞭如此真實、生動的梵高
  • 尹秋靈
    有人說渴望生活是梵高傳最經典的文本,我覺得不對
  • 紅慧心
    修行13rd,鉅細靡遺細大不捐寫的是梵高的生平和思想,一再重複不厭其煩寫的是梵高的乖戾善變易怒幼稚衝動救世主情結與缺愛,驚世駭俗令人瞠目寫的是梵高非自殺論,併入情入理做了分析,力不從心功虧一簣寫的是梵高的藝術創作嬗變流程及每階段特點
  • 班春綠
    二十七年來,讀過的最令人動容的傳記,也是讀過的最震撼的文字作品之一
  • 畢谷芹
    老實說,至少對我而言,閱讀傳記對於理解梵高的藝術一點幫助都沒有,同理,我讀完《維特根斯坦》、《康德》的傳記,也沒有讓自己的哲學水平更爲精進,所以他們爲什麼偉大我不敢說,倒是敢說,爲啥自己如此平庸
  • 鞠靜恬
    最牛的傳記,還原一個最真實的梵高
  • 卓弘量
    說實話我並不贊同高贊書評裏的那句“愛梵高的人不要看這本書,因爲太真實
  • 鈕曼寒
    而今在與寶貝去新疆的火車上看完:1、高更的形象毀了;2、梵高死後提奧繼承性發瘋那一章看的淚奔;3、成也極端 敏感,敗也極端 敏感
  • 左依童
    塑造了一個更真實、更復雜的梵高,既有他的熱情、敏感、對愛的渴求,也有偏執、暴戾和令人難以忍受的冷酷
  • 邢傲冬
    傳記的魅力可能就在於感悟他人人生的同時可以在其中窺探自己的影子 那種真實感使自己明白雖然終究難免落於世俗但仍可以抱有希望 原來他們也曾有過如此多的迷惘與困擾 他們也有着糟糕的原生家庭和在外人看來很不理解的性格缺陷 (自覺學習痛苦 成功之前失敗了很多次 不喜學習 從開始的躊躇滿志要獨立 到後來向現實妥協)豐富的人生經歷與不拘一格的行爲方式鑄就了他們的輝煌 就像梵高在巴黎的那段歲月中讀過的那些能夠影響他一生 使他的心靈得到慰藉 靈魂得以救贖的書籍一樣 細膩敏感的心和敏銳的洞察力使他能夠巧妙地捕捉到大自然的意象 從而成爲他創作中的靈感來源 即便他風餐露宿食不果腹地過着苦行僧般的生活 他仍不忘體恤底層人民的苦難 果然偉人都有很高的思想覺悟 我等終究只能是個俗人 化世間痛苦爲激情洋溢的美
  • 成和順
    我好痛很這種不留餘地給出全部的天賦心血但決定一生際遇的力量更多來自脣舌的故事,以及後世還會再反覆玩味那份痛苦,本人越痛苦,別人眼中的藝術越閃耀
  • 堵幼晴
    總之這本書用故事的形式把文森特梵高的一生介紹得很詳細,還因爲註釋太厚(5000頁),特地建個網站,讓感興趣的人自己去查找
  • 楊立軒
    作爲傳記寫的很好,也正因爲寫的很好,讀下來的感覺,就彷彿真實地經過了梵高的一生,讀到後面,幾乎是一翻開書就要胸悶
  • 郜和靜
    讀者閱讀梵高的一生也是痛苦的,剝離天才藝術家的濾鏡後,也只是一個脾氣暴躁又頭腦偏執的畫家
  • 隗開宇
    事無鉅細,但很流暢,翻譯的也很好,對文森特的一生有了比較詳細的瞭解
  • 應雲嵐
    這本書斷斷續續讀完,經歷了2017至2018的冬秋和春夏·這樣的傳記竟也看得津津有味,畫家磨難的一生和作者考證式的嚴謹寫作手法,都將被歷史銘記
  • 凌亦綠
    文森特梵高,他就是未來的天才穿越到那個時代,那個印象畫派還未誕生的時代,他用短短十年的時間創造出數幅曠世名作,越瘋癲他的創作欲越高,越被朋友嫌棄他越堅持自我,藝術家被社會蹂躪才能爆發
  • 元濱海
    但越到後面的部分越進入正題後一切開始變得生動起來,文森特的偏執與孤獨,他的拒絕敞開與極端缺愛,不斷的渴求卻又不斷的遭遇各種傷害與打擊,不斷的向內向外探索卻又不斷地否認自己否認過去…最終形成了一個癲狂的、精神分裂的、邊緣性人格的怪人
  • 豐霞綺
    提奧的持續資助是作畫的基礎;大量的閱讀促成前期的理論積累和市場洞察;偏執的性格輔助目標的堅定達成,誰也動搖不了我內心的立場;再加上極致的熱愛,就算是病情發作也阻擋不了我想要作畫的狂熱念想;還有心中的大愛,我愛這世上的一切,不論是妓女、敵人還是弒我者,我統統都會替他們考慮
  • 浦茉莉
    文森特和提奧的兄弟情感人至深,雖然知道結局,但是看到最後文森特死在弟弟懷裏還是忍不住淚流,一生孤獨焦慮卻畫出了那麼熾熱的向日葵
  • 時同光
    文獻式考證加上小說式敘述,夾雜色彩狂熱的繪畫風格介紹,可謂2015年最好看的非虛構圖書
  • 孫辰君
    讀到梵高一事無成一直依賴他弟弟生活,而且大部分時間他居然以各種理由威脅他弟弟寄越來越多的生活費,我內心充滿了困惑,一度不想再讀下去;然而,兩位作者還是很真實的還原了梵高的一切,再讀到後面,只能感慨,人這一生,每個人領到的劇本都不一樣,而梵高恰恰是領到了最悲催,最怪異卻又充滿了真實的藝術天才的角色
  • 鮮于秀竹
    讀這本書的時候曾有人將它誤認爲詞典~如果梵高真的是一本詞典,那麼他大概以全部經歷詮釋了個性與生活的反覆無常
  • 蘇浩博
    這是一部非常專業的梵高生平及近代藝術史學術研究著作,脫離了一切煽情元素還原真實的文森特·梵高,一個敗類、混賬,他活不好還攪得別人都不能活,連他的藝術都是瞎貓碰死耗子,然而真的美
  • 水新苗
    豐富詳實的生活歷程讓我看到一個真實的梵高:他從小被母親家庭集權主義式的說教養大,揹負鄉愁,他一生都在討好家人,都渴望家庭的團聚溫馨而不得;他驕傲而孤僻,不被身邊人理解;他對藝術的忘我追求,他對自我風格的堅持,被同行嘲笑……
  • 扈泰華
    讀這本書,彷彿能看見梵高和他周圍的一切,他作爲一個人的生活,一個神經兮兮的畫家的狀態
  • 席鴻遠
    如果是一個理性的、可以把作品與作者區分對待,並能客觀評價作品的人,這本書的第三部分是很棒的資料
  • 桓以蕊
    本書呈現的就是一個真正的平凡人,一個又窮又不想好好工作甚至不確定自己是否真的有繪畫天才只是自我催眠麻痹自己有一天一定會成功的“普通人”,不再是高高在上的樣子了,從他父母家人的角度看,即使這娃是個天才,我也真的不希望我的家人甚至朋友裏面有這麼一個討厭鬼
  • 焦笑槐
    黑色天使梵高 艱難磨礪又激情洋溢的一生,如果真的熱愛一件事,真的會不在乎世人眼光,不在乎生活的質量,要把一切金錢精力和生命都放現在它之中
  • 凌翠梅
    看得很難過的一本書 能夠理解梵高的掙扎 也能理解他的父母家人的絕望 也能理解和他相處不來的朋友親戚的崩潰 生活對於一些人來說 就是太不容易太不容易太不容易了 PS紙質版真的是太重了 沒法隨身帶着 沒法睡前讀 真的是大大延長了讀完的時間 下次還有類似的書應該不會因爲想要彩圖版買紙質了 我愛電子書 pps太壓抑了
  • 昝剛捷
    這本書完全顛覆了以往我斷斷續續瞭解的梵高,如果參考的書信摘錄可以完整出一本書作爲本書參考閱讀會更好一些,因爲從我的角度看就是作者“斷章取義”,我沒有看到完整的信,而本書的梵高生活還原絕大部分依靠的就是這些書信
  • 戎元正
    對一本書而言,它算得上厚重;對一部個人傳記而言,它引用了大量當事人信件中的文字,使得讀者在不斷加深對書中人物理解的同時也難免會產生些“不厭其煩”;然而對於一個人來說,它太薄了,儘管這個人他只是匆匆來過這個世界,生活了37年
  • 陳忻忻
    在這個推理中有一個確定無疑的真理是:當我們還活着時,我們無法抵達一顆星星,正如我們死了,也無法趕一趟火車一樣
  • 阮冷霜
    一個不被人理解的人在別人眼裏就是一個狂人,而這樣的狂人在孤獨的世界裏最終會失狂成爲瘋子
  • 塗欽銳利
    這樣走的人當然很多,但也只有他和幾個人獲得了重生
  • 令狐韞素
    站在未來的我們,難以不相信它的弔詭:梵高越來越近地走向他的成功,畫出一幅幅千萬級的作品,但在周圍人的眼裏卻是他越來越難堪的失敗,連梵高都深爲自己的拖累感到負疚與尷尬
  • 阮元白
    黑天使梵高,深愛弟弟又拖累弟弟,求家庭熱愛而不得,求宗教解脫而不得,腦電波異常放電所見所得與普通人不同,在藝術領域上下求索固執己見……是個不得志的普通人,或許也是藝術領域隱藏的天才
  • 公良哲瀚
    一方面,人類社會不容也不配擁有梵高式的天才,另一方面我意識到從某種程度上講,“成爲歌德”要比“成爲梵高”更難,畢竟前者要恆久忍受這個世界的極端荒謬和極端的不可信任
  • 步菁菁
    2. 梵高的躁鬱症來自家族遺傳,幼年的家庭氛圍也是重要的誘因,他的躁鬱症導致了他的人生悲劇,同時也成就了他的藝術,讓他看到不一樣的世界並將它呈現在畫布上
  • 宗政凝絲
    因爲當我們注視一幅藝術作品並被它打動,當我們探究一位藝術家的生命並受其震撼,是因爲通過這件作品和這個人,我們看到自己內心深處各種細微的波動,看到世界中或隱或顯的美好,並在內心與世界之間建立了連結、希望與信念
  • 國馨蘭
    真的是“窮奢極欲的長度”,衝KPI一樣趕在年底讀完了,不管是肖像還是靜物,梵高所有的畫都是在畫自己,躁動不安的筆觸中暴露出應然世界和已然世界的衝突,也是困擾他一生的難題:他想要靠自己的畫實現經濟獨立卻又總是無奈地向弟弟提奧伸手;他在觀念上想保護過去藝術反對前衛藝術,卻又無法阻止自己的創作在象徵主義的道路上越走越遠;他厭惡自殺卻又渴望死亡
  • 那永新
    藝術的路孤獨又艱難,對於天才也是一樣嚴苛,藝術家不要沒事折磨自己,要活久一點活到成功的那一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