評測詳情

自我

我自己到底是誰;如何對他人和環境做出思考和反應;如何才能最好地瞭解自己;如何調節自己的情緒和行爲以實現期望的目標……爲什麼有人如此悲觀和消沉,甚至抑鬱自殺,也有人面對壓力和失敗卻能如此樂觀,堅韌不屈?什麼是自尊?爲什麼我看待世界的方式與別人迥異?自我研究已經成爲現代心理學的中心主題

布朗夫婦在《自我》中回答了這些問題,他們對複雜思想的表述通俗易懂,全書讀來輕鬆有趣,生動活潑

喬納森·布朗、瑪格麗特·布朗所著的《自我(第2版)(精)》綜合了哲學、社會學和心理學的知識,材料新穎,研究嚴謹,科學理論結合研究實踐,表述方式引人入勝

《自我》詳細闡述了與自我有關的概念與理論,如自尊、自我調節、自我監控、自我中心的偏差、刻板印象、認知失調,甚至文化對自我概念的塑造等內容

剖析了這些概念的變化歷程和社會心理學中自我研究的價值

作者對研究報告精挑細選,跨越了多個學科領域,旨在闡明自我概念和諸多有趣現象的關係

不論讀者的知識背景和專業水平如何,都能從這本書獲得重要的信息

心理活動的方方面面都與人的自我意識有關,如果不能透徹地理解自我,我們就不可能全面而深刻地理解人類行爲

本書的對象是心理學、社會學和其他領域的高年級本科生和研究生

本書還可以作爲社會心理學的輔助材料或者作爲自我的專題課教材

而普通讀者讀完本書後都有助於自我發現和自我認識


  • 安長卿
    本書給認識自我提供了一套很好的框架,從心理學之“自我”—主我和賓我,介紹如何認識自我,如何從個人和社會因素方面激活自我,瞭解自尊、低自尊和抑鬱的關聯,理解自我的發展,學習如何成功地自我展示,理解自我圖式和高自我複雜性,從而建立正確的自我認識,走向心理健康
  • 羿經藝
    即使有提到些哲學、社會學觀點,心理學研究自我大致就還是這樣構建問題的,比如自我感、自我知識、自我評價的構成和影響因素,自我相關內容的圖示和認知加工特徵,社會交互中的自我展示和調節,發展與偏離
  • 耿含雙
    原書2009在開頭補充了些新話題,主體仍是1998版,介紹的研究基本是九十年代之前的,若有顯得細碎的地方主要是問題拆解方面而不咋是計量方法、模型之類的,頗有年代感,漾銀懷念
  • 程依童
    光是後面的參考文獻就用去五十多頁,對心理學各種流派和研究領域都有較詳細的整理,雖然學術性較強,但讀起來卻也並不算喫力,尤其對機能主義的詹姆斯心理學原理和庫利的鏡中自我一些瞭解,物質自我,社會自我,精神自我,自尊等於成功比上自負等,感覺是不是忽略了布魯默的符號互動論,老師說過唯一不太懷疑的就是人人內心深處都是對自己的肯定,後面關於抑鬱的論述也很不錯,“條件性人際定向和成就動向”,都要有比真實看法更積極一些的“心理健康”
  • 申屠玲然
    太淺了,研究的是自我,但是太多向外的訴求與方法,可能是所有人文學科裏探索自我問題時最露怯的學科
  • 申屠雨石
    認知中的自我比真實的自我好一丟丟是有益的
  • 邵安寒
    最喜歡作者在自尊那一章節的分享,他認爲我們應該幫助人們認識到:“我做不好也沒有關係,那並不意味着我很差”
  • 弘聽荷
    53第六章後開始更吸引內向性自我意識強的人,而此種類人羣更容易對號入座到低自尊、易抑鬱、防禦性悲觀主義中去
  • 韓俊美
    它不像一系列獨立的組成部分,卻更像是拆散線圈或在球上繞線
  • 榮寄靈
    但如果一個人徹底地瞭解自己的方方面面,在某種程度上不就等同於能夠預測自己的未來
  • 宓若薇
    畢竟,人在很大程度上就是靠希望活着,事實往往不如人意,對自我的一種積極錯覺或許更有利於心理健康,善意的謊言也往往比殘酷的真相更有價值
  • 豐芳春
    這是我之前所不瞭解的,我總以爲正確認識自我是正確的,其實不然,積極的錯覺更有益,這也是我們小時候爲什麼這麼敢想敢做的原因
  • 蓬元洲
    在不存在價值高低的特質上,人們對自己的評價是相當準確的,但當特質是很多人心中的理想時,自我評價的準確性就會出現問題
  • 鄒惜雪
    差一點就十分推薦了,因爲到後面有點囉嗦了,沒有更有營養的敘述,不斷重複一樣的東西,但是前面大體上還是很有用的,可以從邏輯上提供認識自己的新的方式
  • 鬱貝晨
    此外就是這本書的有的翻譯感覺還是有些拗口,讀起來不是特別流暢
  • 富依波
    很不錯的一本書,花了很長時間纔看完
  • 司徒初雪
    其實相當多的內容都給了我很多思考
  • 洪恩霈
    非常值得一讀,人民郵電出版社“社會心理學精品譯叢”的每一本都很想讀
  • 程燁燁
    買人民郵電這套書一定要仔細,很多新版其實跟老版內容相差很小,搞個“新版”,換個封面,成倍的漲價
  • 竇寄靈
    書名起的太宏大了,但本質上大多內容都只是一些比較淺顯得心理學發現
  • 王以蓮
    搭配動機心理學看堪稱完美,就是引用的文獻都太老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