評測詳情

我們生活在巨大的差距裏

《我們生活在巨大的差距裏》是餘華自2003年以來的首部雜文集

十年來他走遍世界,以亦莊亦諧的筆鋒將觀察到的社會、時事、文化等現象一一記錄剖析,在日常生活的表象下洞見社會固有病竈,對我們生活的時代進行了由外而內深刻反省,亦在與世界的踫撞交鋒中,呈現出一個崛起、變遷中的中國

正如餘華所說:“這就是我的寫作,從中國人的日常生活出發,經過政治、歷史、經濟、社會、體育、文化、情感、慾望、隱私等等,然後再回到中國人的日常生活之中

” · 餘華10年首部雜文集 · 從中國到世界,從文學到社會,以犀利的目光洞見時代病竈,以戲謔的文字戳穿生活表象

· 當社會面目全非,當夢想失去平衡,我們還能認識自己嗎?


  • 楊平良
    現在的餘華感覺就像在咀嚼社會上的渣滓,然後將更加陳舊的渣滓吐給讀者——無意義且毫無諷刺感的文字,沒有餘味,只有空虛和無病呻吟的焦躁感,從《活着》、《賣血記》再到《第七天》、《我們》,餘華的作家歷程正從頂級的當代中國文學作家轉變爲下等通俗文學作家,爲之惋惜
  • 芮聽荷
    餘華是頗爲喜愛的國內作家,尤其最近讀的“第七天”將社會現實與荒誕離奇結合,有極強的反諷和批判意識,說是中國的魔幻現實主義不甚爲過,這一部雜七雜八的隨筆集對理解和認知餘華很有幫助,他是福克納爲老師,對茨威格和陀思妥耶夫斯基甚爲敬重,讓孩子讀大仲馬,也是個球迷,親臨現場看世界盃和NBA……儘管文字樸實無華,可也無比貼近生活,當然看他寫的南非看球筆記總覺得輕巧之餘力度不夠吧
  • 蓬胤運
    舊稿整理圈錢,然而涉及到書籍作家世界盃的部分特別喜歡
  • 冷梓瑤
    前幾篇說寫作的,挺有意思的
  • 上官英飆
    一些遊記,一些創作手記,一些對文學的感受
  • 申濃綺
    其中最好看的是對文學的感受,尤其是《飛翔與變形》,記得一個冷下來又霧霾的午後,我靠在辦公樓巨大的玻璃幕牆前看這一篇,舒爾茨筆下灰色腫脹的父親讓我難過地打了個哆嗦
  • 鹹問楓
    思考政治和作爲遊記的隨筆卻遜色不少,摘選的創作手記也略顯敷衍
  • 酆承福
    除了談文學、創作的部分,大部分是並不高明的雜感、遊記、心靈雞湯,每次看國內作家寫的東西總會失望,這一次又得到了印證
  • 易思思
    好些事情、感受,會讓很多讀者感覺熟悉、親切,但是餘華說得太差,不如自己回憶
  • 甄秋靈
    雖然餘華的敘述一如既往地好,流暢,清通,引人入勝,這本書還是難掩它拼拼湊湊成的三星書的本色,其實這本書如果不被吹噓得這麼厲害我也許會打它四星,然而也許也不會去買來看
  • 令狐翰林
    2. 餘華老師目前除了會給紐時寫時評文章外,還寫不寫小說了
  • 藍春燕
    感覺又是餘華隨便寫出的一本書 和《第七天》的深度差不多
  • 谷湛藍
    爲數不多有用的東西是介紹了幾位國外的作家,以及從一個側面分析其在《兄弟》下冊之後小說寫作風格變化的原因
  • 宣文瑞
    看書標題,還以爲是餘華寫當代中國社會和政治(咦不應該是餘傑寫這本書更合適嗎),實際上是一本雜文集,總覺得水平很差勁、行文都不怎麼流暢,文學評論又隔靴搔癢
  • 晉楚修潔
    就內容而言其實沒什麼可指摘的,完全是策劃以噱頭促銷量,畢竟餘華另外一本在臺灣出的雜文集豆瓣連條目都沒有
  • 祝濱海
    話又說回來,集子裏的文章確實有些瑣碎,讀起來也感覺沒什麼意思,有些篇章還不如就寫本來寫的東西,在篇末加上個些直白思考的小尾巴顯得像學生作文
  • 別凌春
    前半部分還不錯,隱約讓我想起高中時讀《高潮》的感覺,雖然高潮還沒有那麼高
  • 仰翠柏
    出版方想湊字數可以理解,餘華爲什麼允許出版方湊字數,就很費解了
  • 湛曉彤
    還真是標題黨,各種瑣碎的東西咯,日記啊、書評啊、僞遊記啊等等……隨便看看也沒啥
  • 呼延宛秋
    前半部分可以看,餘華看過的書是真的多,他的書評很不錯,跟毛姆相比,沒有那麼毒舌,還是閤家歡類型的書評
  • 強德壽
    前半部分還不錯,後面可以非常快的瀏覽
  • 寧驪茹
    差評不是對餘華而是對出版社和編輯竟然用這麼文不對題的題目和噱頭來招搖生騙,完全不是以爲的揭露對比和有感而發,反而充斥了那麼多無聊簡短碎碎唸的日常朋友圈類的小短文,還有很餘華個人的對於書籍的理解,太過個人化怎麼能叫社會類隨筆
  • 尹妙雙
    大家都在批評這本書不是社會類隨筆,更像一篇篇朋友圈日常,但這本書,讓我離餘華更近了一步,他離我更貼切了
  • 仲綠海
    掐頭去尾,餘華爲一些外國作家與作品寫的評論,都體現了其敏銳的感覺,真實的體會
  • 嚴曉靈
    還好有不少解讀他人作品的評論和八卦,不那麼無趣
  • 祿清懿
    封面的確印證了這巨大的差距,文章參差不齊,跟餘華的小說比起來,實在過於遜色
  • 荀覓夏
    不過這本書對我來說最大的好處就是,我知道餘華都讀了些什麼,我可以參考着讀些什麼
  • 步小之
    有一點說得對,大仲馬的的確確是非常棒的外國文學的入門小說
  • 殳英慧
    衝着標題讀的,但是其實裏面的隨筆和書名沒什麼關係,好像只有一篇講到了社會差異,大部分雜文就像在寫週記,問題都是點到就止了
  • 荊秋靈
    很水,大部分都是流水賬,好像初中生週記…餘華年輕時寫的東西還能看到一些筆力,後來一點進步都沒有,這本書說明他後來過的那種專業作家的生活讓他永遠脫離了現實…所以也只能寫《第七天》這種大雜燴
  • 逯依心
    2.5;太清淺隨意了,雖是隨筆,篇幅和主題都雜亂不一,更像是湊數而爲,大談政治不必(非其所長,盡是浮皮潦草),爲《兄弟》盡力辯駁亦哭笑不得(不是語言的關係,而是整部書的主旨、架構和書寫風格都發生巨大落差),果然是“我們生活在巨大的差距裏”
  • 廉尋春
    其實……大部分都看不太懂 ,文學性太濃了,大部分在講文學大師,而我,都不認識= =
  • 殳雪兒
    儘管有《十個詞彙裏的中國》和《第七天》在先,但這本書的所言所議之泛泛還是讓我覺得意外,以至於有種疑惑:是不是餘華(或許還有其他的同代作家
  • 殷笑旋
    直到最後,才驚訝地發現,原來《十個詞彙裏的中國》是餘華的作品啊
  • 東郭葦然
    三星半,是餘華的書讓我發現了閱讀的樂趣,養成了讀書的習慣,拋開書本身來說,這本書更像是作者長舒了一口氣
  • 利語蝶
    這本書並未讀完,不同於小說,餘華的雜文集有明顯的拼拼湊湊之感,當日記和讀書筆記看,可以讓你之後的書單又多了不少書,最有意思的是想象一場球賽,馬原是前鋒,中場有餘華和莫言,守門員竟然是史鐵生,實在是太有心計了
  • 駱採藍
    其實打開之前我是擔心它會不會和“十個關鍵詞”重合太多的,雖然沒有,但是書裏比較精彩的一些段落還是從“十個關鍵詞”裏讀到過了
  • 餘才藝
    雖然餘華老師近幾年出的書質量不如以前,也招了不少人的批評,但就像他在這本書裏說的,“和一個沒有缺點的人相處是一件可怕的事”,餘華老師當然有缺點,而且也讓讀者朋友們看到了他的缺點,從某個層面來說,這是件好事
  • 幹幼白
    我不明白爲什麼那麼多人決定給這本書打三顆星 或許是大家對餘華的期待值過高 又或者 按照期待這本應是一本揭露現實的雜文集 發出公共憤懣的書 起碼按照書名應該是這樣的 但是餘華並不打算這樣做 他更多的從作家的角度詮釋有影響力的作家和他們的作品 以及他們與餘華自己的關係
  • 鞏雨筠
    寫作家那部分很喜歡,通過自己喜歡的作家去了解他喜歡的作家,然後獲取到相同的閱讀經驗,很棒
  • 卻若星
    我覺得隨筆就像作家的日記,生活中的碎碎念,我們藉此來更瞭解作者,走進作者,就像通過這本,我才知道原來餘華的莫言曾經是同學,原來餘華受到過福克納,川端康成等的影響,原來他是一個狂熱的球迷,原來…,不知不覺,好像我與他的距離近了一些
  • 駱憶安
    前半部分主要是在記錄作者關於閱讀的一些思考,相對而言,在讀作者的思考時也可以觸發自己的思考,對於文學對於大師們的認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