評測詳情

康德傳

如果你認爲,哲學應該對於認識生命有所貢獻, 那麼,康德的生活定會讓你拍案叫絕

~~~~~~~~~~~~~~~~~~~~~~~~~~~~~~~~~~~~~~~ 迄今最全面可靠、輕鬆易讀的康德傳記 告別刻板印象,顛覆傳統認知,極致細節呈現 紀念康德誕辰290週年,逝世210週年 ~~~~~~~~~~~~~~~~~~~~~~~~~~~~~~~~~~~~~~~ 人們通常以爲,康德只是個單純的思想家,終其一生都在普魯士偏僻一隅過着離羣索居、機械一樣規律的生活,既沒有故事也沒有歷史

——庫恩教授的這部傳記則最終打破了這一神話

與以往只着重於康德晚年的傳記不同,本書着重於正在構思《純粹理性批判》的年輕哲學家,再現了一個多面向、真實的康德形象,從而打開了我們瞭解康德其人及其時代的有趣視野

這是一部康德的思想傳記,旨在呈現康德的思想生活如何紮根於並回應他的時代——西方世界發生最重要變化的18世紀

本書較不着眼於康德的標準哲學作品,而是專注於康德生活裏的重要事件,以及它們和當時世界重大事件之間的關聯

在不忽略康德生平與著作的代表性細節的前提下,以康德的知性之旅爲敘述的軸線,帶領讀者巡禮康德曾經走過的旅程——從探討牛頓物理學的形而上學基礎的學者,到捍衛啓蒙的文明世界道德的偉大思想家

~~~~~~~~~~~~~~~~~~~~~~~~~~~~~~~~~~~~~~~~ 美國學者曼弗雷德•庫恩的《康德傳》,將徹底改變康德以往在人們心目中的錯誤形象

從這部目前爲止篇幅最大的康德傳記中,我們可以發現,以往人們對康德這個人的瞭解,實在太靠不住

當我們忙於“形上”、“形下”,“先驗”、“超驗”的術語操練時,我們丟掉了哲學本身

歸根結底,哲學是一種追求自由的生活方式,是一種道德的事業,而不是無聊的文字遊戲

這是那位哥尼斯堡哲人的偉大一生,給後來的哲學家留下的最寶貴的教訓

——張汝倫(復旦大學哲學系教授) 按着這本傳記作者的想法,他希望能夠提供一個完整的活生生的康德人格

當然,他是否大到了這個目的,恐怕不是他說了算

但是,至少有一點他說對了:我們必須讓康德活起來

——謝文鬱(山東大學哲學和社會發展學院教授) 中文世界自梁啓超引進康德的學說至今已經超過了一個世紀,至今還沒有像庫恩這樣一本論述完整詳盡的康德傳記

期待這部譯著能夠爲國內的康德研究注入一些新的活力

——彭文本(臺灣大學哲學系教授)


  • 乜英媛
    身高不足1.6米,出身平民,來自文化窪地,青少年時期被灌輸的是小衆的新教教派,當時還沒有現代學科體系,他讀哲學系本科時學的是數學物理生物地理知識,在被柯尼斯堡大學長聘之前,爲了掙錢養活自己去做了幾年數學家教
  • 柯晉鵬
    康德在讀大學的時候,不喝酒,不打架,不好戲謔,不參加Pantoffelparade(圍在在教堂門口對那些做完禮拜出來的年輕小姐評頭論足)——就憑最後一點足見康德之人品,不知道高到哪裏去
  • 殳綺梅
    好像德國大學的教師都是從“無薪助教”開始的,至少直到20世紀,極爲清貧,比如海德格爾是這樣
  • 桓迎荷
    學術史將康德在走上學術之路後的每一篇文章、每一個時期的思想轉變、每一次論戰的詳情都以時間順序梳理了下來,此外還有不少對當時德國政治、社會和學術圈現狀的敘述,對於理解康德思想之變遷很有幫助
  • 景飛航
    偏向於生活史,對於理解康德的思想幫助不大,更達不到拍案叫絕的程度,或許應該在讀完其主要著作後再讀傳記加深理解更合適
  • 簡宏愷
    雖然不是一個讓我滿意的傳記,但很多細節還是很讓人動容,也挖掘了很多康德的時代與生活
  • 麻牧歌
    不過這本傳記挺不錯,把康德的人生經歷與思想歷程寫得很詳細,順便澄清了一些以訛傳訛的康德軼事
  • 呼延子童
    我肯定不會去讀這本書,所有康德的傳記都會落筆到康德的思想史,這其實是毫無意義的
  • 微生佩珍
    本書有相當部分的思想論戰,缺乏背景,有的地方讀起來還是挺隔膜的
  • 高嘉穎
    本書算是一篇補充性的傳記,對前人所著種種進行一次新視角的補註與衍伸,達到了兩點重要的目的:爲康德哲學展開了一道時空間的直觀宏圖;爲康德其人的一生祛除了刻奇//聽聞我要轉哲學後老師所贈
  • 司馬採楓
    ——2014.4.22(最後還是讀了這本書,算是敘述康德生平最清晰的著作之一,但確實只是思想史)
  • 籍峻熙
    書很詳細,展示了康德很多不爲人知的方面,不過還是不適應這種瑣碎的記載方式,比起傳記還是更習慣於他的思想本身
  • 束胤運
    從書齋裏的凝滯與傲慢到解放廣袤的人性與道德,浮士德的命運是康德及其時代裏的學者們的生命的縮影
  • 巢苑傑
    1.對康德所處時代的哲學氛圍做了細緻的勾勒,通過與其他哲學家的討論交流,逐漸發展出一套自己的哲學體系,就人之爲人最基本的問題作深刻的演繹,探索人類思想能走到的邊界爲何,因而對自我要求提出了方向和目標,心中的準則、定言命令
  • 曹妙雙
    前半段是康德的生平,並不像一般傳記一樣認爲康德生平乏善可陳,其實東普魯士的行會、大學、政治非常有講頭,適合用歷史的實證方法探明
  • 酈美麗
    不看傳記,還真不知道康德的生命是如此鮮活,那些哲學思想在真實的生命面前變得豐滿
  • 鄧和玉
    不過這本書做到了,當時的社會背景,書信往來,出版前後故事,出版內容的爭議討論,朋友學生的敘述等等,但康德實在太難懂了,我們也只能通過這些串聯嘗試更走近他和他的思想一些
  • 歐俊艾
    哲學家也不是憑空與以前者對話,而是與當時內化不同前時思想的人論爭;7.結果最感動的是結尾……康德的身體和精神都越來越虛弱,也越來越難以意識到自己存在,最後我們就消散在生命強度的耗盡中了
  • 姚曼寒
    本書涵蓋了他所有作品是一部思想與背景的傳記,艱澀的原著容易被誤讀,簡化的介紹同樣也會被誤讀,對常規讀者其實並不太友好的傳記
  • 和安寒
    人物生平、時代事件都勾勒完整,著作思想雖然點到即止但也提供了足夠的說明了
  • 毛嫚兒
    一是瞭解康德不是個古板、沉悶的人,二是對於瞭解康德作品的寫作背景以及康德思想發展脈絡有很好的幫助
  • 梁樂賢
    生命的時鐘滴嗒向前,晚年的康德不再能很好地思考與寫作,他的身體愈加瘦弱,他的精神愈發低沉,他的老友也都逝去,連陪伴將近一生的僕人也離開了,孤獨的康德等待着身體這臺機器的終止
  • 夏侯若雁
    對康德晚年的記述尤其令人感慨:①晚年康德以其自創的走路方式散步跌倒,一個陌生女子將他扶起,他就將當時手中的一朵玫瑰送給她,從此再不散步
  • 胥凝蓮
    有一年,這隻鳥來得比較晚,他就祝福它在歸途有好天氣
  • 郎晶晶
    1803年,這隻鳥並未飛回,他落寞地抱怨道:“我的小鳥不來了
  • 談哲美
    有一年,這隻鳥來得比較晚,他就說「亞平寧山應該還很冷」,並祝福它在歸途有好天氣
  • 巢俊茂
    1803年,這隻鳥並沒有再回來
  • 湯曼安
    在常人的印象裏,康德可能是一個愛好思辨、生活規律、其貌不揚的乾瘦老頭,但實際上康德是一個生活優雅的社會名流,他愛好宴請賓客,與衆人暢談,他喜好抽菸與打牌,他能夠掌握優雅且規律的生活方式,哲學只是人生的一部分
  • 匡姝惠
    讀完《康德傳》,回過頭再審視三大批判,理解更深一層
  • 鬱姝惠
    後半段是康德晚年突然發力的思想評論,應該超出絕大多數讀者的接受能力了,三大批判和若干形而上學著作以及許多百科全書式的研究,後來的人一輩子也未必能知曉浮光片羽
  • 司徒新筠
    十分詳盡,能使人更綜合全面地瞭解康德
  • 浦綺玉
    人和書之間真的是看緣分的,從老家翻出了這本五年前買的書,驚歎於自己五年沒有讀康德了的同時,也感慨於在康德與維特根斯坦之間,還有着如此奇妙的關聯
  • 宗政華茂
    說真的,這世界上有這麼多可愛又奇怪的人真的太好了,沒有他們,我接下來的一生只能無聊下去
  • 屠天驕
    截止到現在,哲學家傳記看完了《康德傳》《叔本華傳》《加繆傳》《維特根斯坦傳》,其中以康德傳最看不懂,只能看個故事,三大批判理解了個大概其
  • 褚綠夏
    1804年2月11日康德喝下最後一口酒後說道“Es is gut”,這似是對他一生的總結,第二天康德便在寧靜中溘然長逝,走完了偉大哲學家的一生
  • 冷寒鬆
    從一個工匠家庭的長子混跡成哲學大師,哥尼斯堡教授,他真的並沒有刻板印象中的那麼死板,他是有慾望的,也是有野心的,他活在學術圈,也活在名利場,他教書教到72歲還能筆耕不輟,私以爲靠得好奇心但更多得還是慾望吧
  • 公孫凝荷
    Es ist gut 不表示這個世界是一切可能世界中最好的一個,它的含義是「それでいいよ」
  • 子車融雪
    2.與同時代的哲學家就哲學問題的爭論探討中,造就了康德,幾乎沒有走出哥尼斯堡,不代表與世界沒有接觸,思想的流通不必通過肉身的行走
  • 薛宛秋
    3.他早期多麼關注物理學,科學啊……我不明白我爲何要內化專業分化嚴重的傲偏啊;4.顯微鏡唯物主義,與歷史唯物主義相反的閱讀;5.哲學家如撲騰而起的魚在當下的活流中躍起去嗅探、形塑一切真理;6.可以在裏面看到一個哲學是如何實際地戰勝前一個哲學,它需要投石一般的努力,而不是出版便替代或者從石頭縫裏蹦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