評測詳情

厭女

《厭女》不是一部純理論性著作,而是運用女性主義理論針對日本當代的各種社會現象的實踐性分析

《厭女》處理了廣泛的日本題材,其中既有文學性的,比如談到小說家吉行淳之介、永井荷風、林真理子等,更多的則是社會性的

上野千鶴子談到的許多現象,尤其是家庭的、婚姻的,在中國也有很類似的情況

知性的讀者會從這些論述中獲得強烈共鳴並得到理論上的指引


  • 鮑翠梅
    男人通過與男人集團的同化而“成爲男人”,而讓女人“成爲女人”的則是男人——男女自我認同的不對稱
  • 閻良吉
    很多女性在自稱女漢子、女爺們時,其實是帶着一種“優越感”,通過將自己向男性氣質靠攏以獲得一種區別於“典型女性氣質”的優越感,那就是繼續着這種不對稱
  • 烏思恩
    非常棒的一本書 裏面提到的幾本文學作品恰巧我都有看 作者看來真的不怎麼喜歡林真理子啊 哈哈哈 一直不喜歡看充斥着女人嫉妒的東西 好似女人的全部心靈都在爭風喫醋似的 女人應該是因爲認同自己而成爲女人 不是爲了被男人承認作爲女人 不生小孩的女人難道不算女人嗎 該書討論了很多方面且語言平實 很好理解的分析著作了
  • 伊文瑞
    很好讀的女性主義讀物,還沒讀完就在賣安利了hhhh最喜歡的是“東電女職員”部分和女性厭女症部分,確實就算是女權主義者也很難逃出厭女症的侵染,能夠認識到並且與之鬥爭已經是跨出一步了
  • 闕涵暢
    整體蠻好的,語言易讀,深入淺出在前幾章做得很好,當時覺得哇居然還能這麼好讀,後面沒那麼驚豔(複雜),但也很好
  • 璩凡兒
    用社會學理論分析文學作品的女性形象和厭女文化,很詳實和一針見血,部分章節能解釋爲何“me too”運動在日本爆冷;《母親與女兒的厭女症》這一章節,讓我百感交集,我看見了自己身上根深蒂固的厭女症和母親與我之間的矛盾根源,只是我不知道能不能和她進行和解
  • 拓跋貝晨
    厭女被社會歷史建構並深入現代人類身體,這裏的人類沒有性別區別,如果看完這本書還把以男女的二元對立出發討論問題,那就是帶着自己的思想去書裏找共鳴的狂妄
  • 拓跋英慧
    曾經也討厭過自己的性別,還去查世界上有沒有無性別的人,還真的有一個人,切除身上的性器官,成爲外表上沒有任何性別特徵的人,讓我很羨慕
  • 俞婭芳
    一些核心的思想的很有參考性,比如說厭女症在男性之間的紐帶作用,可以很好地解釋爲什麼絕大多數異性戀男性會恐同而在異性戀女性中卻不可思議地有很大比例的「腐女」羣體
  • 晏高昂
    3.5.局部論述邏輯稍亂且過於依賴少數幾個性別/性理論的論述,太多的個人感慨與過多(尤其是涉及男性心理)的全稱判斷讓人覺得不很嚴謹,對社會歷史現象的分析也令人感覺過於武斷粗糙
  • 國潔玉
    不太喜歡上野的文風,視角也有點狹隘,日本的女權主義貌似還是拘泥於"女性"這種性別身份,有種小家子氣放不開的感覺,缺少泛性別的人類視角
  • 郜宛絲
    主要是引用塞吉維克等人的理論來具體分析日本的情況,適用於東亞三國,某些地方確實如醍醐灌頂,但希望還能夠更深入一點
  • 艾晨風
    作者說了幾句話真好,男權社會下,所有男人事實上都是gay,他們蔑視女性又惺惺相持
  • 慎澎湃
    男性也一樣,無意識地追求着男權社會中的認可和評價,“擔保一個男人成爲男人的,不是異性的女人,而是同性的男人”
  • 邱奇邃
    只要父權制男權體系社會依舊存在着,厭女便會長期處於文化主流之中
  • 束冬易
    今年的數據表示,我國在女性地位水平的統計之中已然處於世界文明國家的墊底,女性主義,平權之路,依然是任重而道遠
  • 塗欽秋穎
    本來男權社會下的文藝作品就存在男性審美爲主導,古典音樂,歌劇尤其如此,長期被男性佔據統治地位
  • 荊思思
    Misogyny竟然是異性戀秩序的核心,在男性/女性二元機制中如此普遍的存在還真讓人大跌眼鏡,這是對男權的迎頭痛擊,從社會學層面上釐清厭女症機制的產生在於性的客體化、他者化和物化,在homosocial語境中與homophobia實則一也,適用於Foucault的話語-權力理論
  • 仲涵暢
    這本書充分證明了上野千鶴子不是一位社會學家或是思想家,而是一位文字表演藝術家或是一個日本文化研究從業者
  • 牧弘闊
    兼具吐槽的火力與洞察的深度,上野千鶴子揭示出了男性確認中“他者化”的核心,性動作的主/被動是如何(歷史性地)建構出了主/客體,異性戀作爲“證明男人爲性主體的裝置”,將女性定義爲非我族類的佔有物,這裏面是福柯意義上的權力化,女性的價值被捆綁在男權上
  • 池綺南
    上野拆解的就是隱含在“性的自然”中的歷史性,或者說文化性,全書基於一個深刻的隱喻:文化就是文化病,是強加在身心上的模型,男女都困於被框定的範疇中,而克服厭女這種病,需要超越這種範疇,包括在日常倫理中定型化、符號化的角色
  • 龔傲冬
    裏面不少東西在阪元裕二的編劇中見到過類似的表達,莫非阪元裕二受過上野千鶴子的影響
  • 仰浩瀚
    看下面的書評知道第一次讀是15年,4年之後再來重讀中文版,上野千鶴子這本小書裏運用的理論裝置(福柯,拉康,性別研究,身體,馬克思,父系家長制批判等)非常淺,但給出了一個批判性地看待社會現象,流行文化,暢銷小說電影的一個角度
  • 鄒雲飛
    無人不是厭女症,而女性主義者不過是意識到厭女症的存在而決意與之鬥爭的人
  • 翁夢菡
    因爲是專欄合集,所以章節之間並無緊密的聯繫,更像是對系統性厭女症取了幾個剖面進行觀察;對我個人而言最有進益的當屬《母親與女兒的厭女症》、《“父親的女兒”的厭女症》以及《女人的厭女症、厭女症的女人》,畢竟我家裏正是父女關係極好而父母/母女關係不佳,而小時候的我也會因個性與興趣“不像女孩”而沾沾自喜自覺不同於“其他女的”
  • 雷慧穎
    女性主義者是意識到了自身的厭女症而與之鬥爭的人
  • 艾珍麗
    雖然並不想這樣也不願面對,也必須承認自己也是無意識中擁有“厭女症”與構成這種父權社會壓迫的一部分,也是一個加害者,但希望可以盡微不足道之力減少自己未來可能造成的傷害
  • 第五芳藹
    意識到自己的厭女症並決意與之鬥爭下去,想推薦給所有朋友,幻想世界終有一天會變好,然而作者寫成書指明現象都沒抱這種把握
  • 荀贊悅
    著者和讀者都感到不愉快的一本書,希望當下更多人意識到這種不愉快,才能變得愉快起來
  • 魯易蓉
    這本書讓我開始自我厭惡,爲那些鐫刻在文化基因裏不自知的厭女症
  • 焦憐雙
    雖然並不指望這個世界有一天能擺脫厭女症或者參與改變,清楚識別他人和自己身上的厭女症的意義在於:擺脫被社會和語言強加的性別語境,作出關於性的人生命題的個人選擇
  • 黨映秋
    所以我從小到大一直偏好中性打扮 不喜歡家裏人說我像女的 曾經時不時對自己女性性別的模糊和不認同 本質都是厭女 希望大家能早點意識到女性是命運共同體 別再做厭女的幫兇
  • 黃新月
    希望姐妹們能夠體會到這個性別歧視社會給我們帶來的傷害,希望你們別靠把自己排出“女人”這個範圍來遠離貶低和傷害,希望大家可以在感受到厭女症後,能夠團結一心站起來,去抵抗
  • 塗欽秋春
    順便,想起來我爲什麼一直不喜歡畢加索,他百分百是厭女症
  • 荀林楠
    “女性主義者就是自覺意識到自身的厭女症而決意與之鬥爭的人
  • 鮮于玉軒
    真的挺偏僻入裏的,如作者所言,這不是一本讀來令人愉快而溫暖的書,而是在講述種種令人憤怒不安的現象,讀完卻感到釋懷,意識到一些自己身上被別人詬病的問題其實錯不在我
  • 蒲紫萍
    另外可以說這本書所描述的全都是不幸的關係,“父親都會習慣蔑視妻子渴望強姦女兒閹割兒子”,它的理論建構對現實的註解作爲一種認知模型概括性是相當存疑的
  • 呼延震博
    “一本著者寫得不愉快、讀者讀着不愉快的書,我爲什麼還要寫出來呢
  • 伍秋春
    一口氣讀了一半,寫太好了,讓我寫一個無節操的腰封的話,我就會寫:“一本書告訴你如何高大上的黑你身邊的人文社科直男癌”
  • 能友菱
    “如果你讀了這本書感覺不快,那無疑是因爲你知道什麼是厭女症
  • 宗芙蓉
    不過,評論有說這本書讀完就懂得怎麼“高大上地黑身邊的人文社科直男癌”;我想說的是書讀一半不如不讀,半吊子知識不如無知
  • 杭陽霽
    書的腔調和文風,讓我不斷地想起《烏合之衆》,但是相較之下,本書觀點更偏執、邏輯不嚴謹之處太多,語言表述上則近乎於一地雞毛,基本上是個隨筆的感覺
  • 歐燁熠
    讀了這本書會讓你以後聽到看到各種男性貌似很man很陽剛的發言時都能感覺到他的陽痿
  • 鍾迎荷
    這本書最有趣的點,是你會發現評論裏給差評的基本都是男的🤷‍♀️讀完的感受只有一個字,爽
  • 夔若菱
    唯一的不滿就是...本書...作爲一本小小的便攜本,從書的三分之一處開始就巨難翻閱了...實在是匪夷所思(每每遇到翻閱困難的書就會懷疑自己買到盜版
  • 宇文惜芹
    上野千鶴子說自己總在寫一些讓人不愉快的書,因爲這些不愉快都是大家不敢正視的事情
  • 沙英逸
    作者說,這不是一本讓人愉快的書,但還是寫了,“因爲無論怎麼不愉快,我們不能閉目不見的現實就在那裏存在着
  • 鄒山菡
    ”我讀這本書的時候也不能說是完全愉快的,雖然我大呼過癮的確很爽,但同時也感覺到了真實與痛苦(這些也是我覺得痛快的來源)
  • 池冷珍
    解惑書 晴天霹靂書 我一直以來以爲男女是一樣的 愛好 性格 都是一模一樣的 只要簡單地刨除性別偏見 他們就會長成一樣的人 我想得太簡單太簡單了 男女不會一樣 現存的世界中也不存在和男人一樣的女人或可以像女人那樣思考的男人 斯文有禮懂得尊重的男人歸根結底一個都沒有 不軟弱缺愛喜歡受虐的女人也一個都沒有 男性與女性無法相同 所以那些在我看來匪夷所思的事情就那麼存在 這太令人悲傷了 最悲傷的是一點是 我也是這些女性中的一員 同時不想割捨我的厭女症 對 我不想 我無法戰鬥 不能理解我有厭女症的 我簡單說一下 如果我覺得我自己不喜歡標籤化的女性符號 如裙子 首飾等 我有厭女症 如果我喜歡 我也有厭女症 這世上不存在沒有厭女症的人類
  • 柳若星
    甚至讀到某些段落時覺得自己身上也有一些厭女跡象而感到羞愧時,作者溫柔地安慰着女性讀者:“由於我出生成長在一個厭女症根植大地的世界,我也無法想象一個沒有厭女症的世界
  • 澹臺音華
    “由於我出生成長在一個厭女症根植太深的世界,我無法想象一個沒有厭女症的世界
  • 宰父英飆
    雖然當下能說出“我不是隨你所願的他者”的女性越來越多,但要脫離現代父權制的厭女症需要放棄“母親”和“女兒”的角色這個要求太高了,所以我也只好得出跟作者一樣的結論:由於我出生成長在一個厭女症根植太深的世界,我無法想象一個沒有厭女症的世界
  • 秋芷文
    由此引出爲了維護男性集團權威,將女性他者化,視爲慾望客體加以蔑視,是爲厭女症
  • 梁幼荷
    同時爲防止擾亂男性集團秩序,嚴格抵制同性戀,是爲同性戀憎惡
  • 邊浦和
    彷彿世界上所有的問題不是A就是B…不是男就是女,不是喜就是厭,不是善便是惡
  • 茅素華
    “由於我出生在一個厭女症根植太深的世界,我無法想象一個沒有厭女症的世界
  • 宓承顏
    5)“由於我出生成長在一個厭女症根植太深的世界,我無法想象一個沒有厭女症的世界
  • 竺沛槐
    解釋了我三十年來一直的困惑,無論是重男輕女,男尊女卑,還是窮養兒富養女,究其根本都是厭女,女性是沒有資格與男性並駕齊驅的,永遠只能做副,做小,做弱的那一方,而女人一生所做的事無非就兩件,要麼媚男,要麼雌競,我甚至找不出第三件女人可以做的事情,只要你做了第三件,你就沒有資格成爲一個女人
  • 宰父莊雅
    犀利明瞭,男性同性社會性慾望、厭女症和同性戀厭惡三位一體,構成了性別秩序,因此,性別二元對立不是單數男-女對立,而是“男+男-女”的對立,男性要維持自己的主體地位,靠將女性客體化,排斥有可能將自己客體的同性戀的存在
  • 溫鴻暉
    希望國內出版社能引進or再版上野的其他作品,我好想看她在《男流文學論》是怎樣吐槽男作家筆下的女角色啊
  • 成慕凝
    1)社會的性別秩序的構成並非“男-女”,而是“男-男-女”,即男性集團之內的homosocial(男性同性社會性慾望)構成了男性之間的紐帶;而爲了維繫男性集團的主體性與優越性,需要將女性他者化,視作慾望的客體,加以蔑視,就是“厭女症”misogyny;爲了保障男性集團的主體地位,還需清除同性戀homophobia
  • 雍友珊
    提供了“男性社會性慾望”“厭女”“同性戀厭憎”三個核心概念,解釋各式厭女症和社會事件
  • 臧晗日
    男人間的紐帶爲“男性同性社會性慾望”;通過將女性他者化、慾望客體化,進而突顯男性集團的優越性,此爲“厭女”;而同性戀者也許會將男性集團的某人視爲慾望對象並將之客體化,未防止此現象並保持自身的主體性,男性集團要將同性戀者驅逐出去,這就是“同性戀憎惡”
  • 祝樂賢
    上野千鶴子並不只是發明了一個好懂易記的概念,而是通過對日本諸多文藝作品中滲透的“厭女”,來批判地審視那種社會構造,這一點上,其路徑和薩義德的《東方學》類似
  • 林慧穎
    社會到處充滿了男性的審視,不由得想起楊笠的一個段子,她覺得最自由的時刻,是她得病做手術的時候
  • 柳慕凝
    另外點明白了的一點是,對於一個利益集團而言,樹立“他者”永遠是一個極爲有效、便捷的統治和凝結方式(如讓人啼笑皆非的Jing外勢力)
  • 通香天
    厭女症的角度,不但幫我們很好地去理解女性在職場、家庭、兩性之間的處境,也可以幫我們理解女性之間、母女關係、父女關係,用深刻而易懂的道理看清我們的現狀,只有瞭解認識“厭女症”,才能做出一些真正的改變
  • 荀燁熠
    作者更多的是在用別人的理論分析自己所觀察到的現象,這部分寫得很糟,建議作者直接把書名改成《厭男》,我一個還算有女性主義傾向的人都能感覺到作者的行文處處都在製造強烈的性別對立
  • 祖半青
    不存在沒有厭女症的女性主義者,但關鍵在於意識到這一點,然後不斷與之鬥爭——抹去了我有時覺得自己不夠femalism的沮喪感
  • 張承福
    上野千鶴子把一切都說的太透徹了,閱讀時有種毀天滅地、酣暢淋漓的快感
  • 支雅唱
    上野千鶴子的文字中確實透露着厭男的情緒,但這種情緒讀者都能看出來,是相當刻意的,且是直接的
  • 乜雨彤
    看完確實會有“就是這麼回事”的暢快感受
  • 鬆惜夢
    大失所望,我以爲是剖析社會問題的,結果是拿幾個在社會學上站不住腳的例子,來表達自己的獨特的女性主義,我很難不懷疑這個作者是否能與那些被壓迫的女性共情,鑑於她在waf等問題上帶着明顯的歧視,還各種rh,我覺得她自己說的話就僅僅是“自己”,同時上野老師還親自示範了她所謂的“獨立女性”,標準的以偏概全,同樣的手段,也能寫一篇“厭♂”然後一堆男的又在這奉爲聖經開始指責各種不公,任何東西都只是角度不同罷了,但是不可否認女性確實受到了很嚴重的不公問題,我們社會要解決的是這些問題,提高女性權利,而不是解決男人,就一勞永逸了
  • 籍宜春
    這就是本暢銷科普入門讀物,作爲社會學術書只有兩星,觀點都較爲陳舊耳熟能詳,看得懂也不受震撼,重要的觀點與概念的支撐都是引用大師,這裏只是加上例子做說明,碎片化不成體系
  • 章小凝
    另外存疑的地方是,如果說那些男作家筆下的女性是對女性一廂情願的幻想,那作者如何判斷自己對男性的認知不是幻想呢
  • 戎鈴語
    這一點和書裏所說的恰恰相反,男性在嘲罵一個只靠臉和賣萌受到異性歡迎的同性時比女性要坦然多了——女性這樣做時難免要顧忌被說成“嫉妒”的可能(包括本書作者亦尖刻地用這樣的詞語來揣測自己的論敵),男性卻很少需要擔心受此攻擊
  • 蔚覓山
    "男性厭惡女性是對女性他者化和物化,可是女性何嘗不會厭惡自己和其他女性呢
  • 南宮鴻暢
    世界的解釋權早已不是男性單一視角下的絕對權力,厭女症也早已不是隻有女性參與的鬥爭,男性也需要直視並加入鬥爭之中
  • 陽佟雲飛
    這方面不太贊同作者的觀點,實際上現代女性的自我排除更多地是通過與男性視角同化、把自己作爲獨立於自身性別之外的審視者去評判其他女性而產生的認知錯位,結果就是許多女性一邊提倡着女權拒絕把自己當成他者,一邊又不自覺地用男權標準把同性他者化(最典型的表現大概就是軟妹控騎士病少女)
  • 慎秀雋
    男性的政治正確是“做好一個‘人’就好”,女性的政治正確卻是無論如何不要忘記做好一個“女人”:因爲優秀女人的定義無法只從優秀的人當中產生
  • 公良宏遠
    身爲女性,我曾經厭惡自己的胸部發育,厭惡自己的陰道,討厭自己力氣不如男性強大,不喜歡被對方凝視爲獵物追逐,這是深知自己力量渺小的厭惡,也算是對男權主導的恐懼
  • 邊曉霜
    我並非女性主義者也並非福柯派,我不喜歡人們選擇中庸放棄表達立場的權利,極端女權主義對我而言永遠是中產階級普通長相女性的特權,接受這種女權便同時也是將自我identity重塑的過程
  • 歐以蓮
    以下三處受啓發:男性恐懼成爲性之客體的慕強心理(因而憎惡同性戀)、用“聖女”或“娼妓”的雙重標準分離支配女性(男性文學作者關於“善良娼妓誤落風塵”的惡俗幻想)、母女關係中的厭女症
  • 蒲荷珠
    原來是自我的主體地位在作祟,認爲女性生來是男性的附屬品,把女性“她物化”,總認爲暴力和“男人味”是在男性動物世界裏稱霸的方式
  • 曲白凡
    正是因爲它的淺顯易懂又與實際情況緊密相連,我希望不管是女性還是對女性友好的男性都有機會能讀一讀,非常清晰的解釋了目前中文世界裏所遇到的女性/女權的訴求,也對個人觀點的整合起到了很好的梳理歸納作用,是非常好的入門書籍
  • 鬱高揚
    這本書就是在刺痛男性凝視下的社會,跟作者什麼傾向沒關係,夠尖銳才能讓人跳腳
  • 家婉淑
    當今社會女權的最大障礙還是來自於女性的自甘墮落,自己主動地去迎合男性審美,並靠向男性出賣女性特徵來獲利
  • 連雨竹
    更難受的是女性的自我厭惡,以及對男性的討好諂媚
  • 蔡凝絲
    是一本極其具體易讀的關於東亞男權社會裏對女性形象(厭惡)的解讀,在我們這個沒有經歷過如西方女權浪潮洗禮的性別觀念極其落後狹隘的社會裏,需要這樣一本有針對性又敢於揭露的書
  • 仲孫靜淑
    人 認識到自己在被賦予的“男性”“女性”“成人”“孩童”種種角色之外最基礎的是無差別的人類這同一族羣的機率是多大?爲捍衛這種基本做出選擇的餘地和滿足他人所欲之慾的可能又是多大?被角色禁錮的力量真是強大 照鏡子未必清醒 即使清醒也可能只能看着自己的影子落淚 人類真有趣 規則真有趣……
  • 藍月朗
    超越厭女症的兩條路徑中,只能希望我們女性的自我鬥爭再龐大再強烈一些,畢竟男性的路徑不該由女性指出而他們也並不會想超越自己的特權
  • 國惜雪
    尤其贊同最後一章關於如何超越厭女症的論述:女性主義者必須承認自己也有厭女症,因爲身爲女性主義者,就是自覺意識到自身的厭女症(尤其是察覺到自己處於不利地位而試圖通過與男性同化來解決問題)而決意與之鬥爭的人
  • 倪芮佳
    1.警惕男性愛的可能只是女性符號2.男同“恐同”恐的是從性主體變成客體3.歧視的發生需要第三人4.缺乏與女性的現實接觸的“性弱者”男人的異性觀異常狹隘5.男人的自尊心約等於他的命(笑)6.不同意作者認爲帶有凌辱性質的色情製品也有“表達自由”的觀點7.佔有一個人無關乎愛,只關乎權力與支配欲8.人們只欲他人所欲之物,是謂“社會屬性”9.對女性表達輕蔑是部分男性確認自我的方式10.女人是被塑造的11.“女人尋求關係,男人追求擁有”12.“保護”一詞的意思是把人關於圍欄之中13.希望父權制瓦解的那天早日來臨
  • 裘良哲
    以及相比男性的厭女,女性的厭女是讓人更感到悲哀的,之前見過的一些女人,讓她們處在男人的位置上時,她們就變成了男人
  • 蘇梓暄
    女性身份認可由男性來決定,男性的身份認可也有男性決定,這個倒是沒想過的;黑暗面的邊邊角角,想想就身在其中吶,原來作者也知道讀這本書不會很愉快;經濟基礎決定上層建築,嗯
  • 狄憐南
    男性依靠與同性集團的同化和對女性的客體化來確保自己性的主體性;而女性作爲社會性弱者,被迫接受作爲社會的支配性集團——男性所制定的「女性的範疇」從而導致了對自身的厭惡
  • 常高峯
    解釋了很多社會現象背後的心理和社會原理,對直男癌和女性的自我厭惡都有很好的解讀
  • 充文彬
    上野千鶴子寫得很明瞭,所謂厭女,在男人身上表現爲“女性蔑視”,在女人身上則表現爲“自我厭惡”
  • 壽心諾
    有一個觀點(概括得不一定對):男性的厭女症表現爲過度自信和團結,女性的厭女症則表現爲同性相斥和自我嫌惡
  • 璩和靜
    當治病看的書,非常流暢好讀,看完鬆了一口氣,又達成一項自我和解:作爲女性的自我厭惡原來和女性主義同根同源
  • 滑娜蘭
    可惜作爲一個sex和gender都是男而且尚未步入錢與權的社會的人,我無法真正體會(大概也沒男性可以)父權壓迫下女性的處境,所以不配評價上野的觀點是否過於偏激(視角單一是肯定的,但不一定算在缺點)
  • 華楚潔
    一些摘抄總結吧:1. 歧視需要三個人,把第三個人“他者”化,同時同第二個人“同化”的過程產生歧視;2.homophobic是厭女的分身,是男性對男女性別模糊的恐懼;3.聖女和娼妓只是他者化女性的不同形式,別因“聖女”而竊喜;4.不僅男人厭女,女性因爲生長在這個環境中也厭女,女性主義者們也厭女,也正因爲她們意識到自身的厭女症而決意與之鬥爭;5.男性不是通過女性成爲男性的,他們通過別的男性的認可而成爲男性,女性只是他們被同性認可的一個工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