評測詳情

人間遊戲

溝通分析技術(TA)創始人艾瑞克·伯恩的最暢銷著作《人間遊戲》(Games People Play),自1962年問世以來,50年暢銷不衰,累計銷售超過500萬冊

本版爲2006年中文簡體版的新譯版


  • 莘清涵
    這本書看懂了60-70%,希望有朝一日二刷的時候能更加通透一些
  • 空鳴玉
    這本書是看了《蛤蟆先生去看心理醫生》之後看的,有了《哈》的閱讀,讀本書就容易了不少
  • 壽如柏
    這本書有小半年纔讀完,一方面是真的忙,另一方面是太累了,看不進去;雖然不是好的譯本,但確實能讓人從新的角度切入看問題,看到快結尾的時候也漸入佳境,有前一本“蛤蟆”的鋪墊,這本多少還是能看進去一點,要是有更好的譯本,還能再看幾遍
  • 孟迎夏
    因爲讀《蛤蟆先生去看心理醫生》裏提到“PLOM遊戲”,特意買來讀這本《人間遊戲》,雖說比較多專業範疇的解讀令閱讀略有困難,但作爲普通讀者的我也看的津津有味,很多時候有種“發毛”的感覺…人世間的我們,玩了多少不自知的遊戲
  • 薛子愛
    要不是有《蛤蟆先生》的領讀,估計早棄讀了,臺版不顧語法語境的直譯加上繁體字讓我無法專注和完全讀懂,但也沒打算翻看試圖讀懂,感覺通篇只是把個案強塞到固定的公式當中強加解釋,既沒實用性也無趣味性
  • 有琴曉慧
    從《蛤蟆先生去看心理醫生》瞭解到遊戲理論,然後過來讀這本書
  • 餘翠嵐
    提出了覺察、自發和親密這三項“兒童”有的良好行爲模式
  • 璩樂心
    前面的內容讓人有些灰心,好在作者最後還是給出了三大解藥,覺察,自發和親密
  • 逄立羣
    最後作者美好的祝願:覺察,自發性,親密
  • 蓋陽澤
    分析遊戲最終達到自主性:覺察、自發、親密
  • 苗若薇
    對於某些幸運的人來說,的確有些東西可以超越所有Pattern,那就是覺察,有些東西可以不受過去程式化的影響,那就是自發性,有些東西能比遊戲獲得更多的回報,那就是親密
  • 胡明凝
    破除一切遊戲的方法是自主性:包括覺察(以自主方式看待一切而不是按照他人所教的方式)、自發性(自由選擇和表達自己感受)、親密(完全的坦率)
  • 曾雅可
    對於某些幸運的人而言,的確有些東西可超越所有類型的行爲,那就是覺察;有些東西可以不受過去程式化的影響,那就是自發性:有些東西能比遊戲獲得更多回報,那就是親密
  • 費碧菡
    很多一針見血的觀察,能讓人感到打開了一個時間
  • 戚白易
    雖然精神分析療法式微,此書中的觀點亦靠經驗,缺實證,但其中多款“遊戲”仍有一定的現實意義,如“總算逮住你了”“踢我吧”“要不是因爲你”“瞧我多努力”“木腿”“笨蛋””酒鬼“”債務人“”太可怕了““你爲什麼不…是啊,可是”“我只是想幫你“等等,非常形象描繪了日常中缺少自主性的人們常見的的心理陷阱,它們通過父母、成人、兒童三種自我狀態體現出來,法則1:只要溝通是互補的,就會順利進行;法則2:只要出現交叉形溝通,交流就會中斷
  • 元驪茹
    (這本來就是一本給心理諮詢師的讀物,我的評論只代表非從業者) 視角有意思,作者把社交對話,按目的深度,分爲儀式、消遣、遊戲;再把遊戲,細分成更多,筆者按照每個人的兒童自我、成人自我、父母自我的目的不同,細分成各種遊戲目的
  • 湯英飆
    每個“我”由三個狀態組成——受父母影響的自我、受過往經歷影響的自我,和兒童狀態的自我
  • 田菲菲
    如果一個女性的疾痛是由社會壓迫造成的,切換自我狀態又有什麼用處
  • 蔣麗玉
    常讀常新,值得第二遍,如果沒有再教育,可能人一輩子都在重複父母或兒童時期的某個遊戲,永遠沒法到達成人狀態
  • 柴秋春
    202107 當蛤蟆先生去看心理醫生的延伸讀物,每個人都可以是父母 兒童和成人,人和人之間的交互挺有趣的
  • 黎懷綠
    父母自我狀態、成人自我狀態、兒童自我狀態可以幫助我看到每次對話互動時冰山下的潛意識,儘量避免奇怪的衝突
  • 閆法新苗
    一個有趣的視角,遊戲有着特定的內涵,將複雜多變的人際交互簡化爲父母自我狀態、成人自我狀態和兒童自我狀態之間的角色轉換
  • 谷璇璣
    但是(1)父母、成人、兒童三種狀態的邊界總是清晰的嗎
  • 竇盼盼
    有點讀不下去,舉例和中國的情況有些距離,開始提出的父母狀態 成人狀態 兒童狀態挺好的,可是到了舉例的時候沒有圍繞這個模型離開展開,或者說展開不夠
  • 鮮于才藝
    三種自我:父母、成人和兒童
  • 項思柔
    不論是爲了關係中的權利角逐亦或是消遣安撫與認同,遊戲都令人迷醉
  • 有琴梓童
    作者也提出幾種”好遊戲“:日常工作假日(建設性的消遣)、騎士(巧言巧語)、樂於助人、認識我他們會很高興
  • 楊志尚
    最大的收穫是,對社交場合的儀式、消遣、遊戲有了更客觀的認識,更加接納;同時對人格結構有了初步瞭解
  • 符亦綠
    【翻譯真的有些😑】原版書出版於1964年,至今已經57年,書中的遊戲依然被人們玩耍,對於社交達人這些遊戲在他們的社會交往中已被熟知並靈活運用
  • 緱亢秀雋
    美中不足是有些地方翻譯的生澀,比如心理地位,我覺得叫心理固有認知更容易理解;更彆扭的是作者總用弗洛伊德的理論來解釋原理,多少有些牽強,不如自己分析解釋的有說服力
  • 郗雲嵐
    後面舉例子部分翻譯很難懂,前面理論部分還行
  • 牛又鬆
    比較早的提出遊戲概念的書,也像是如今常說的“社會腳本理論”的原型;我們太容易扮演某種角色了,但當缺乏對社會腳本洞察的時候,我們感受到的生活是不全面的,這種對客體的依賴,會剝奪我們鍛鍊真正屬於自己的內在力量的機遇,也失去了鍛鍊自己人格靈活性以及發展更高級的心智的機會;
  • 況郈雲亭
    翻譯很差,人生是一場遊戲,這個隱喻很不錯
  • 伯賞姝美
    專業性還是太強,對溝通分析和遊戲分析加強了一些瞭解,很多遊戲講的還是太簡略太專業,不過一些遊戲很容易套到常見的社會交往形式,或者說大部分社會交往形式都可以歸納到某種遊戲上
  • 冷小蕾
    前面的晦澀可能會勸退一波人~要堅持啊,後面就有趣起來~先拋出概念後舉例說明,這樣就比較好懂了~看了才知道很多經典的心理學案例(比喻)出自這裏啊~溝通分析技術,也算一種心理治療方式吧,其實還挺有意思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