評測詳情

世事如煙

餘華是榮獲澳大利亞懸念句子文學獎的首位獲獎中國作家

從處女作《十八歲出門遠行》開始到《世事如煙》、《活着》和《兄弟》等作品,在比較短的時間裏,餘華以跳躍式的姿態達到了一個又一個的文學高度

他越來越自如地開拓了自己的文學天地,構築了自己獨有的藝術世界

其作品已被翻譯成英文、法文、德文、意大利文、西班牙文、荷蘭文、韓文、日文等在國外出版

《世事如煙》這本書就是由余華所著的一部中短篇小說集,收錄其小說8篇,包括:《十八歲出門遠行》、《西北風呼嘯的中午》和《世事如煙》等


  • 閆法含香
    《難逃劫數》讀着太壓抑了
  • 戴弘光
    餘華這本書中的宿命感和死亡陰影太強了,尤其是後面幾個中篇,被撲朔迷離的命運弄得格外混亂,還是更喜歡明晰一點的敘事
  • 夾谷玄靜
    《難逃劫數》太難讀了,非常莫名其妙,感覺可能餘華自己都不知道自己在寫什麼
  • 凌忻暢
    難逃劫數還挺喜歡的,現實又荒誕,慾望,殘忍而不動聲色地爬在每一個人的血液裏,彷彿看了一部黑色幽默的cult片
  • 石建華
    比小說結尾更令人毛骨悚然的,是落筆的日期
  • 西門燁華
    《難逃劫數》是宿命論和血腥暴力的融合體,有點像前期的《現實一種》,裏面的語言跟水草一樣糾纏交錯看得很費勁
  • 焦和平
    跟他後面小說比起來我還是更喜歡這種先鋒敘事,不過跟《現實一種》的三篇沒法比,這部有種亦步亦趨附會穿鑿的埋汰
  • 邊採楓
    原來這就是先鋒小說,雖然很多故事情節都沒有道明前因後果,但是每一篇小說在看完之後都要退出一會閉上眼睛細細品味一番,尤其是《世事如煙》真的是絕,裏面人物連名字都沒有,看似混亂的沒有絲毫感情的故事情節,但是卻將舊社會封建迷信那一套套表現得淋漓盡致,讓人厭惡到極點
  • 曲代珊
    《世事如煙》比出名的《十八歲出門遠行》好太多
  • 昝慕卉
    《世事如煙》讀睡着了,倒是《命中註定》看完雲裏霧裏百度一查頓覺驚悚了,還是《十八歲出門遠行》精彩啊,怪不得能選入教材,經典就是經典
  • 聞人嘉茂
    尤其最後一篇《世事如煙》,太精彩了,情節扭曲變態且畫面感極強,讀的我毛骨悚然,以爲是在看鬼故事
  • 許妙雙
    《世事如煙》這一篇,真是太……厲害了……
  • 相玲然
    讀過十八歲和愛情故事,開始讀全本//最後一篇《世事如煙》,讓我覺得噁心,這是一種生理性的噁心,上次出現這種感覺,還是讀餘華的《愛情故事》
  • 仉督夢秋
    《世事如煙》真的好殘忍
  • 諸雅豔
    7.5 喜歡十八歲出門遠行和世事如煙
  • 雲婉靜
    是作者的回憶,衆所周知,回憶有時並非真實發生,所以荒誕性還是佔據上風了,男人講《愛情故事》真的更加真實,同時,諷刺也很高超,確實男人更加了解男人
  • 鮑冷霜
    純粹的暴力 除了暴力別的都不再重要 所有的人物 所有的行爲 都是爲了讓暴力變得更加純粹和豐富 #《世事如煙》裏的暴力是殘忍的,無情的,冷眼旁觀的
  • 汲平萱
    第一次看二三十歲的餘華老師,真的很不一樣,感慨自己站在現在的時代下,似乎也達不到老師在上個世紀就有的思想的銳度,緣分在圖書館相遇,還是拜讀到了,在截止日期的最後幾天,雖然整本書都充斥着尖銳和灰暗,但合上書,封面上白雲藍天,世事如煙
  • 扈玲玲
    《愛情故事》《世事如煙》
  • 豐俊艾
    共6部短篇和2部中篇,除了愛情故事和兩個人的歷史,都充滿了死亡和暴力,展現了早期無拘無束的想象力,比如世事如煙中拿着骨灰盒給兩個去世的人舉辦婚禮
  • 刁白風
    兩部中篇人物繁多,反覆穿插,先鋒是挺先鋒的,但是沒有閱讀的愉悅感,人物的行爲讓人費解且感到壓抑,餘華甚至都不想賦予他們像樣的名字,一開始還叫森林沙子的,到接生婆,算命先生,最後甚至用阿拉伯數字代替了
  • 庾修偉
    非要說的話,名字只是符號,在這兩中篇的命運面前是無力的,世事如煙,所有人都難逃劫數
  • 盧小星
    最後兩篇中篇着實難嚥,還是更喜歡行文流暢一氣呵成的餘華
  • 巫馬惜雪
    餘華早期的一些短篇,可以看出他後面風格的雛形
  • 符瑩華
    餘華早期的寫作風格更接近於馬爾克斯的魔幻現實主義,又和博爾赫斯的作品挺相似,令人感覺荒誕不經,毛骨悚然,細思極恐
  • 鄒含雙
    餘華寫短篇的風格還蠻多樣的,不過他作品裏荒誕與真實的纏結是不會變的
  • 嚴英毅
    儘管在《世事如煙》當中,人稱的詭異變換和實驗、百年孤獨句式的反覆練習、意識流的運用都還帶有明顯師法西方拉美的痕跡,但這並不妨礙餘華自成一派的冷峻現實與黑色幽默的寫作風格
  • 暨順慈
    9,看同一作家不同時期的寫作風格真是太有意思了
  • 苗嘉容
    對荒誕小說實在無感,莫名的詭異
  • 和夏山
    《十八歲出門遠行》很老練,26歲能寫出如此水平,實在可嘆;《命中註定》對理想個體的解構,結尾很耐人尋味;其他幾篇也能看出餘華在敘事可能性上作出的不斷嘗試
  • 公孫朗寧
    喜歡《十八歲出門遠行》的青澀,喜歡《北風呼嘯的中午》的荒誕,喜歡《愛情故事》的真實
  • 解倚雲
    但是有很多地方的描寫已經有了成熟時期的那種味道了
  • 蓋德壽
    或可看出餘華這段時期的寫作致力於去人物中心化,在最後一篇中更是明顯,連人物的名字都以數字帶過,營造出一種如墜夢中的感覺
  • 嚴玄素
    餘華在他27歲的時候寫作就很有味道了,雖然沒有特別動人的點,但基本都寫清楚了,《世事如煙》是基於現實之上但又不太多的中短篇小說,有荒誕也有極其現實的地方
  • 仲孫問風
    與後期的長篇相比,感覺餘華的短篇更能凸顯他的才華
  • 韓典雅
    餘華的敘事風格是我模仿很久的,現在再回頭看這些中短篇,我覺得自己在他的影子裏太久了,對於一個寫作者而言,內心有一座高山一樣的偶像是好事,但千萬不要因此而不敢去爬山
  • 宮和歌
    一個作家的作品如果能夠喚起讀者在內心的模仿衝動(不一定寫出來),就應該可以算是好作品,這是我自己通過閱讀總結出來的一個評判標準
  • 魚端雅
    在國內作家中,以個人閱讀經驗而言,王小波、餘華、格非、阿乙、北島、莫言等可以算是這種作家,王小波排在最前,是因爲死者爲大,莫言排在最後,是因爲他得了諾獎
  • 彭振華
    諸篇小說寫得都很壓抑,而且寫法相當創新,有作者寫作嘗試的意味,大致表現了人情的淺薄、道德觀的崩潰和世事的無常
  • 宗尋春
    餘華什麼風格的小說都有,我承認這本我看的雲裏霧裏
  • 酆樂賢
    後幾篇沒有讀明白…只覺得很…詭異、陰鬱,整個世界都是灰濛濛的一片
  • 符欣躍
    這裏的短篇都是戛然而止,總覺得作者還想說些什麼卻又無法揣摩他到底想說什麼,有幾篇實在算不得多麼上乘
  • 芮雨石
    餘華的中短篇小說大都把人從具體的歷史語境裏抽離出來,或是乾脆抽象成最簡單的生存形式,成爲私慾和惡欲的符號
  • 拓跋鴻羲
    最後兩篇,真的沒看下去,晦澀難懂,沒我有讓人看下去的慾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