評測詳情

管錐編(全五冊)

《管錐編》是錢鍾書先生生前的一部筆記體的鉅著

同他的《談藝錄》、《七綴集》不一樣,《管錐編》不能被歸入任何的學術體例當中

該書範圍由先秦迄於唐前,而涉及音韻、訓詁、經義、比較文化等多門學科


  • 臧清馨
    目測全世界真正通讀過這套書的人不超過10000人,其中9900個之所以硬着頭皮耐着性子讀完它就是爲了告訴別人自己讀過這套書
  • 紀哲瀚
    我只讀了其中的兩三章,也沒怎麼讀懂,而且我感覺作者寫這套書本就不是爲了讓大家讀的,而是爲了讓大家對之頂禮膜拜的
  • 禹嘉誼
    史料過於堆積而論述又嫌過於簡約,很有些掉書袋子的賣弄之嫌
  • 宋佳美
    記得初中去書店想找來看,書店老闆很驚訝說這套書很晦澀的,後來到底慢慢慢慢地看了下來,好幾年就這麼過去了
  • 羿明凝
    現世能讀這部經典者無疑都是各取所需,但哪怕一兩段闡釋或考證,讀透了也有醍醐灌頂之樂,畢竟知識之博之難在於關聯,其引人探索的魅力亦在於此,而不同學問一旦水乳交融,那般喜悅唯翻譯達人方可會心
  • 冉洛靈
    就《管錐編》而講,本人只有從中獲取知識與學習的份,談不上更多的感想
  • 虞旭鵬
    楊絳在《我們仨》裏面對這部書有過簡單的說明: 《管錐編》是幹校回來後動筆的,在這間辦公室內完成初稿,是“文化大革命”時期的產物
  • 隆英毅
    有人責備作者不用白話而用文言,不用淺顯的文言,而用艱深的文言
  • 章寄容
    錢鍾書堅持用繁體字寫作並出版這套書,我可以理解,因爲繁體字與簡體字有些還真的不只是形狀不一樣,但是他堅持用文言,或者準確點說是半文言來寫作,我就覺得費解,完全沒有必要,這麼說吧,假如這套書是用白話文寫成的,不會影響檔次但影響力會大很多
  • 凌梅風
    雅俗互證中外互證可謂錢氏札記獨門絕技,每一出鞘即令人信服;而釋典出此東西奇聞之界,或即此地域偶合之津樑乎